|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1 前言 | 第12-19页 |
| ·桃蛀螟的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 ·桃蛀螟的分类地位与分布范围 | 第12页 |
| ·桃蛀螟的危害情况及发生规律研究 | 第12-13页 |
| ·关于桃蛀螟生态型的研究 | 第13-14页 |
| ·桃蛀螟的遗传分化以及扩散迁飞 | 第14页 |
| ·线粒体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 | 第14-16页 |
| ·线粒体的结构特点 | 第14-15页 |
| ·线粒体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对昆虫起源与进化的研究 | 第15页 |
| ·线粒体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对昆虫生物地理系统学研究 | 第15-16页 |
| ·Wolbachia在昆虫纲中感染情况 | 第16-17页 |
| ·Wolbachia的分布情况和感染率 | 第16页 |
| ·Wolbachia对寄主的调控行为 | 第16页 |
| ·Wolbachia的鉴定方法 | 第16-17页 |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7页 |
| ·技术线路图 | 第17-19页 |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9-26页 |
| ·形态学观测 | 第19页 |
| ·供试样品的采集 | 第19-21页 |
| ·针叶型和蛀果型样品的采集信息 | 第19-20页 |
| ·不同地理种群的桃蛀螟样品的采集信息 | 第20-21页 |
|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1页 |
| ·PCR扩增及产物测序 | 第21-26页 |
| ·引物设计 | 第21-22页 |
| ·桃蛀螟体内的线粒体基因引物设计 | 第21-22页 |
| ·Wolbachia体内基因引物设计 | 第22页 |
| ·反应体系(25μL) | 第22页 |
| ·反应程序 | 第22-24页 |
| ·序列整理及数据分析 | 第24-26页 |
| ·分子系统分类法研究针叶型(松蛀螟)和蛀果型(桃蛀螟)分类地位对线粒体基因COⅠ、COⅡ、Cytb三个基因的序列整理分析 | 第24-25页 |
| ·研究不同地理种群桃蛀螟的系统发育对线粒体基因COⅠ、COⅡ、Cytb三个基因的序列整理分析 | 第25页 |
| ·wsp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分析 | 第25-26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6-67页 |
| ·分子系统分类法对桃蛀螟和松蛀螟的分类分析 | 第26-39页 |
| ·桃蛀螟和松蛀螟的形态学分析 | 第26页 |
| ·单倍型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26-32页 |
| ·桃蛀螟和松蛀螟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32-39页 |
| ·不同地理种群桃蛀螟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39-59页 |
| ·桃蛀螟种群遗传变异分析 | 第39-50页 |
| ·桃蛀螟线粒体基因片段分析 | 第39-41页 |
| ·单个桃蛀螟种群线粒体单倍型及核苷酸多样性分析 | 第41-45页 |
| ·成对桃蛀螟种群的核苷酸差异性分析 | 第45-50页 |
| ·桃蛀螟线粒体单倍型的系统进化及其相互关系分析 | 第50-54页 |
| ·桃姓螺区域间基因流和遗传结构分析 | 第54-56页 |
| ·桃蛀螟区域间基因流分析 | 第54-56页 |
| ·桃蛀螟区域间遗传结构分析 | 第56页 |
| ·种群演化历史分析和种群扩张时间的推算 | 第56-59页 |
| ·桃蛀螟群体演化历史分析 | 第56-59页 |
| ·桃蛀螟群体扩张时间的推算 | 第59页 |
| ·桃蛀螟体内Wolbachia感染情况分析 | 第59-67页 |
| ·桃蛀螟24个地理种群Wolbachia感染率分析 | 第59页 |
| ·桃蛀螟感染的Wolbachia wsp基因序列分析 | 第59-65页 |
| ·桃蛀螟感染的不同品系的Wolbachia wsp基因分析 | 第65-66页 |
| ·基于桃蛀螟感染的Wolbachia wsp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66-67页 |
| 4 讨论 | 第67-77页 |
| ·桃蛀螟和松蛀螟的系统分类 | 第67-72页 |
| ·桃蛀螟和松蛀螟的形态学差异 | 第67-70页 |
| ·幼虫口器差异 | 第67页 |
| ·雄性成虫后足差异 | 第67-69页 |
| ·雌雄生殖器的差异 | 第69-70页 |
| ·桃蛀螟和松蛀螟的分子系统分类 | 第70-72页 |
| ·桃蛀螟和松蛀螟的单倍型和遗传多样性 | 第70-71页 |
| ·桃蛀螟和松蛀螟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71-72页 |
| ·不同地理种群桃蛀螟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72-75页 |
| ·桃蛀螟线粒体基因遗传多样性 | 第72页 |
| ·桃蛀螟种群遗传结构及系统发育 | 第72-74页 |
| ·桃蛀螟群体演化 | 第74-75页 |
| ·Wolbachia在桃蛀螟体内的感染情况分析 | 第75-77页 |
| 5 结论 | 第77-78页 |
|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78-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9页 |
| 致谢 | 第89-90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