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致谢 | 第8-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1页 |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6-18页 |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18-21页 |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研究主要内容及框架 | 第19-21页 |
上篇:理论研究 | 第21-48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综述 | 第22-30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2-26页 |
·城市综合体的概念 | 第22-25页 |
·“互动”解析 | 第25-26页 |
·相关理论研究 | 第26-29页 |
·城市设计理论 | 第26-27页 |
·基于交通的城市开发理论 | 第27-29页 |
·对城市综合体的指导与影响 | 第29页 |
·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城市综合体外部交通组织与公共空间相互作用机制 | 第30-36页 |
·城市设计的层面 | 第30-31页 |
·土地使用 | 第30-31页 |
·建筑形态及其组合 | 第31页 |
·开放空间及城市绿地 | 第31页 |
·城市交通规划层面 | 第31-33页 |
·土地可达性 | 第32页 |
·交通需求 | 第32-33页 |
·交通设施 | 第33页 |
·城市综合体开发层面 | 第33-35页 |
·项目策划 | 第33-34页 |
·功能组织 | 第34-35页 |
·场所营造 | 第35页 |
·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城市综合体外部交通组织与公共空间互动影响分析 | 第36-48页 |
·对城市空间环境的影响 | 第36-39页 |
·外部交通的合理组织是确保城市交通环境高效的必要条件 | 第36-37页 |
·外部公共空间为城市区域环境的多样性发展创造条件 | 第37-38页 |
·外部交通组织是评价公共空间环境的重要依据 | 第38-39页 |
·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 | 第39-43页 |
·解决高强度的土地利用与交通需求的矛盾 | 第39-41页 |
·解决高强度的土地利用与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矛盾 | 第41-42页 |
·促进城市地上、地下空间的协调发展 | 第42-43页 |
·对综合体建筑内部系统的影响 | 第43-45页 |
·合理的交通组织是综合体活力的保证 | 第43-44页 |
·外部公共空间活动是建筑内部活动的延续 | 第44页 |
·促进综合体建筑内部空间与城市空间的结合 | 第44-45页 |
·外部交通组织与公共空间之间的矛盾 | 第45-47页 |
·交通活动与公共空间活动的矛盾 | 第45-46页 |
·以车为主的交通组织与以人为本的公共空间营造的矛盾 | 第46页 |
·寻求二者的平衡 | 第46-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下篇:实例分析 | 第48-91页 |
第五章 合肥万达广场外部交通组织与公共空间现状调研 | 第49-67页 |
·万达城市综合体概况 | 第49-51页 |
·总体概况 | 第49页 |
·发展模式及演变 | 第49-51页 |
·合肥万达广场背景 | 第51-53页 |
·规划背景 | 第51-52页 |
·区位分析 | 第52页 |
·规划理念及建设规模 | 第52-53页 |
·合肥万达广场外部交通组织现状分析 | 第53-60页 |
·合肥万达广场与城市交通系统的连接 | 第53-56页 |
·合肥万达广场外部机动车交通组织 | 第56-58页 |
·合肥万达广场外部非机动车交通组织 | 第58页 |
·合肥万达广场外部步行交通组织 | 第58-59页 |
·合肥万达广场外部交通无障碍设计 | 第59-60页 |
·合肥万达广场外部公共空间解析 | 第60-66页 |
·外部公共空间组合形式 | 第60-61页 |
·外部公共空间的基本构成及特征 | 第61-63页 |
·外部公共空间的交通职能 | 第63-64页 |
·外部公共空间的公共活动 | 第64-66页 |
·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合肥万达广场外部交通与公共空间互动分析 | 第67-89页 |
·合肥万达广场外部交通对公共空间的影响 | 第67-75页 |
·对公共空间的空间形态的影响 | 第67-68页 |
·对公共空间可达性的影响 | 第68-70页 |
·对公共空间安全性的影响 | 第70-72页 |
·对公共空间功能性的影响 | 第72-74页 |
·对公共空间的微环境的影响 | 第74-75页 |
·合肥万达广场外部公共空间对交通的影响 | 第75-79页 |
·对交通流线的影响 | 第75-76页 |
·对道路设计的影响 | 第76页 |
·对城市交通衔接的影响 | 第76-79页 |
·对合肥万达广场外部交通组织与公共空间互动的思考与建议 | 第79-88页 |
·互动的成功之处 | 第79-81页 |
·互动的不足之处 | 第81-83页 |
·建议 | 第83-88页 |
·小结 | 第88-89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
引文 | 第94-95页 |
附录一 | 第95-97页 |
附录二 | 第97-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