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

城市综合体外部交通与公共空间互动机制与影响案例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8页
致谢第8-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1页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6-18页
     ·研究背景第16-17页
     ·研究意义第17-18页
   ·研究方法及框架第18-21页
     ·研究方法第19页
     ·研究主要内容及框架第19-21页
上篇:理论研究第21-48页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综述第22-30页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22-26页
     ·城市综合体的概念第22-25页
     ·“互动”解析第25-26页
   ·相关理论研究第26-29页
     ·城市设计理论第26-27页
     ·基于交通的城市开发理论第27-29页
     ·对城市综合体的指导与影响第29页
   ·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城市综合体外部交通组织与公共空间相互作用机制第30-36页
   ·城市设计的层面第30-31页
     ·土地使用第30-31页
     ·建筑形态及其组合第31页
     ·开放空间及城市绿地第31页
   ·城市交通规划层面第31-33页
     ·土地可达性第32页
     ·交通需求第32-33页
     ·交通设施第33页
   ·城市综合体开发层面第33-35页
     ·项目策划第33-34页
     ·功能组织第34-35页
     ·场所营造第35页
   ·小结第35-36页
 第四章 城市综合体外部交通组织与公共空间互动影响分析第36-48页
   ·对城市空间环境的影响第36-39页
     ·外部交通的合理组织是确保城市交通环境高效的必要条件第36-37页
     ·外部公共空间为城市区域环境的多样性发展创造条件第37-38页
     ·外部交通组织是评价公共空间环境的重要依据第38-39页
   ·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第39-43页
     ·解决高强度的土地利用与交通需求的矛盾第39-41页
     ·解决高强度的土地利用与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矛盾第41-42页
     ·促进城市地上、地下空间的协调发展第42-43页
   ·对综合体建筑内部系统的影响第43-45页
     ·合理的交通组织是综合体活力的保证第43-44页
     ·外部公共空间活动是建筑内部活动的延续第44页
     ·促进综合体建筑内部空间与城市空间的结合第44-45页
   ·外部交通组织与公共空间之间的矛盾第45-47页
     ·交通活动与公共空间活动的矛盾第45-46页
     ·以车为主的交通组织与以人为本的公共空间营造的矛盾第46页
     ·寻求二者的平衡第46-47页
   ·小结第47-48页
下篇:实例分析第48-91页
 第五章 合肥万达广场外部交通组织与公共空间现状调研第49-67页
   ·万达城市综合体概况第49-51页
     ·总体概况第49页
     ·发展模式及演变第49-51页
   ·合肥万达广场背景第51-53页
     ·规划背景第51-52页
     ·区位分析第52页
     ·规划理念及建设规模第52-53页
   ·合肥万达广场外部交通组织现状分析第53-60页
     ·合肥万达广场与城市交通系统的连接第53-56页
     ·合肥万达广场外部机动车交通组织第56-58页
     ·合肥万达广场外部非机动车交通组织第58页
     ·合肥万达广场外部步行交通组织第58-59页
     ·合肥万达广场外部交通无障碍设计第59-60页
   ·合肥万达广场外部公共空间解析第60-66页
     ·外部公共空间组合形式第60-61页
     ·外部公共空间的基本构成及特征第61-63页
     ·外部公共空间的交通职能第63-64页
     ·外部公共空间的公共活动第64-66页
   ·小结第66-67页
 第六章 合肥万达广场外部交通与公共空间互动分析第67-89页
   ·合肥万达广场外部交通对公共空间的影响第67-75页
     ·对公共空间的空间形态的影响第67-68页
     ·对公共空间可达性的影响第68-70页
     ·对公共空间安全性的影响第70-72页
     ·对公共空间功能性的影响第72-74页
     ·对公共空间的微环境的影响第74-75页
   ·合肥万达广场外部公共空间对交通的影响第75-79页
     ·对交通流线的影响第75-76页
     ·对道路设计的影响第76页
     ·对城市交通衔接的影响第76-79页
   ·对合肥万达广场外部交通组织与公共空间互动的思考与建议第79-88页
     ·互动的成功之处第79-81页
     ·互动的不足之处第81-83页
     ·建议第83-88页
   ·小结第88-89页
 第七章 结语第89-91页
参考文献第91-94页
引文第94-95页
附录一第95-97页
附录二第97-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公众意识与权力的建筑空间初探--以行政中心为例
下一篇:安徽省生态住区评价体系建构研究--规划建筑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