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2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4页 |
| 1 保护遗传学 | 第12-18页 |
| ·物种保护遗传学研究概述 | 第12-14页 |
| ·保护遗传学研究常用的分子标记 | 第14-17页 |
| ·线粒体控制区 | 第17-18页 |
| 2 鱼类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 第18-28页 |
| ·同工酶(isozyme)标记 | 第18-19页 |
| ·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RFLP) | 第19-20页 |
|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 | 第20-22页 |
|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 | 第22-23页 |
| ·线粒体D-loop区域 | 第23页 |
| ·主要组织相融性复合体(MHC) | 第23-24页 |
| ·微卫星DNA(microsatellite DNA)标记 | 第24-28页 |
| 3 长薄鳅研究概况 | 第28-32页 |
| ·长薄鳅资源现状 | 第28-29页 |
| ·长薄鳅生物学研究 | 第29-30页 |
| ·长薄鳅的驯化与人工繁殖 | 第30-32页 |
|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32-34页 |
| 第二章 长薄鳅野生资源分布调查 | 第34-40页 |
| 1 引言 | 第34页 |
| 2 方法 | 第34-36页 |
| ·渔民调访 | 第34-35页 |
| ·拖网调查 | 第35页 |
| ·估算产卵江段及规模 | 第35-36页 |
| 3 结果 | 第36-38页 |
| ·渔民调访结果 | 第36页 |
| ·拖网调查 | 第36页 |
| ·估算产卵江段及规模 | 第36-38页 |
| 4 讨论 | 第38-40页 |
| 第三章 长薄鳅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变异及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0-56页 |
| 1 引言 | 第40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0-45页 |
| ·实验材料 | 第40-41页 |
| ·主要仪器 | 第41-42页 |
| ·试剂及溶液 | 第42-43页 |
| ·实验方法 | 第43-45页 |
| ·数据分析 | 第45页 |
| 3 结果 | 第45-52页 |
| ·长薄鳅基因组DNA抽提及PCR扩增 | 第45-46页 |
| ·测序结果 | 第46-47页 |
| ·序列多态性 | 第47页 |
| ·种群遗传多样性 | 第47-48页 |
| ·种群结构 | 第48-51页 |
| ·种群历史动态 | 第51-52页 |
| 4 讨论 | 第52-56页 |
| 第四章 长薄鳅线粒体DNA全序列测定与分析 | 第56-74页 |
| 1 引言 | 第56-57页 |
| 2 材料和方法 | 第57-62页 |
| ·实验材料 | 第57页 |
| ·主要仪器及试剂 | 第57页 |
| ·实验方法 | 第57-61页 |
| ·序列拼接及分析 | 第61页 |
| ·系统进化分析 | 第61-62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62-74页 |
| ·长薄鳅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 | 第62-65页 |
| ·长薄鳅线粒体蛋白质编码基因 | 第65页 |
| ·核糖体RNA(rRNA)和转运RNA(tRNA)基因 | 第65-70页 |
| ·非编码区 | 第70页 |
| ·进化分析 | 第70-74页 |
| 第五章 长薄鳅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 第74-82页 |
| 1 引言 | 第74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74-76页 |
| ·试验材料 | 第74-75页 |
| ·试验方法 | 第75-76页 |
| 3 结果 | 第76-79页 |
| ·长薄鳅的繁殖力 | 第76-77页 |
| ·长薄鳅的催产 | 第77-78页 |
| ·长薄鳅受精卵的人工孵化 | 第78-79页 |
| 4 讨论 | 第79-82页 |
| ·繁殖能力 | 第79页 |
| ·催产效果 | 第79-80页 |
| ·繁殖力与资源的保护增殖 | 第80-82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 1 结论 | 第82页 |
| 2 本研究旳创新点 | 第82-83页 |
| 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83-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101页 |
| 致谢 | 第101-102页 |
| 附录 | 第102-122页 |
| 个人简介 | 第122-124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专著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