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8页 |
导论 | 第18-25页 |
第一章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25-44页 |
第一节 隐私权的价值与内涵 | 第25-37页 |
一、隐私权价值基础 | 第25-29页 |
二、隐私范畴的不确定性与隐私权概念之争 | 第29-32页 |
三、借助身份建构(Identity-Building)定义隐私权 | 第32-37页 |
第二节 美国刑事诉讼法中的隐私权 | 第37-44页 |
一、美国刑事诉讼法保护的隐私种类 | 第37-39页 |
二、美国刑事诉讼法保护的隐私权的特殊性 | 第39-44页 |
第二章 美国刑事诉讼法对隐私权保护的基本思路 | 第44-62页 |
第一节 保护框架 | 第45-52页 |
一、自由与安全的较量与平衡 | 第45-47页 |
二、法律规制与政策引导共同构建的隐私权保护框架 | 第47-52页 |
第二节 制度建构 | 第52-62页 |
一、财产权—隐私权:宪法第四修正案判例逻辑核心的转变 | 第52-55页 |
二、建构以隐私权制约国家刑事诉讼权力的基本思路 | 第55-62页 |
第三章 美国刑事诉讼法对隐私权保护的基本路径 | 第62-92页 |
第一节 “不被不合理搜查与扣押权利”的保障 | 第62-75页 |
一、“合理的隐私期待”标准的提出 | 第62-65页 |
二、“合理的隐私期待”理论的发展 | 第65-68页 |
三、令状原则及其例外 | 第68-73页 |
四、“不被不合理搜查与扣押权利”保护的隐私范围 | 第73-75页 |
第二节 “不自证己罪特权”的保障 | 第75-87页 |
一、“不自证己罪特权”理论基础的发展 | 第75-79页 |
二、“不自证己罪特权”保护的隐私权范围 | 第79-82页 |
三、“不自证己罪特权”保护隐私权的实现程度 | 第82-85页 |
四、与“不被不合理搜查与扣押权利”的关联 | 第85-87页 |
第三节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建构 | 第87-92页 |
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理论基础 | 第87-89页 |
二、与隐私权保护相关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适用范围 | 第89-90页 |
三、非法证据排除证明责任的承担 | 第90-92页 |
第四章 当代社会美国隐私权刑事诉讼法保护面临的新课题 | 第92-107页 |
第一节 当代社会中的隐私权保护困境 | 第92-97页 |
一、信息时代中隐私权保护政策 | 第93-96页 |
二、反恐斗争中隐私权保护政策的转向 | 第96-97页 |
第二节 美国刑事诉讼法的应对 | 第97-107页 |
一、强制处分措施运用中的隐私权保护 | 第98-102页 |
二、备存资讯隐私权保护 | 第102-103页 |
三、证人、被害人隐私权保护 | 第103-107页 |
第五章 对美国刑事诉讼法中隐私权保护制度的评析与启示 | 第107-125页 |
第一节 考察结论 | 第107-110页 |
一、制度概括 | 第107-109页 |
二、基本评析 | 第109-110页 |
第二节 对我国的启示 | 第110-125页 |
一、我国刑事诉讼法对隐私权的保护现状 | 第110-116页 |
二、借鉴美国经验的可能性 | 第116-118页 |
三、对我国的启示 | 第118-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3页 |
致谢 | 第133-13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4-135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