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基于环境容量的历史文化街区有机更新及其评估方法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0页
前言第10-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35页
   ·研究背景第11-18页
     ·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的压力和更新过程暴露出来的问题第11-13页
     ·环境容量与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第13-16页
     ·天津最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五大道”第16-18页
   ·相关研究领域综述第18-29页
     ·环境容量研究第18-21页
     ·历史文化街区相关研究第21-29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9-30页
   ·研究内容第30-31页
   ·研究方法第31-33页
     ·空间句法第31-33页
     ·环境心理学(知觉研究)第33页
     ·其它研究方法第33页
   ·论文主要创新点第33-34页
   ·论文主要内容框架第34-35页
第二章 历史文化街区环境容量理论探索第35-53页
   ·历史文化街区与环境容量第35-39页
     ·历史文化街区概念的界定第35-36页
     ·环境容量概念界定第36-39页
   ·环境容量相关概念辨析第39-43页
     ·环境承载力(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第40-41页
     ·环境限度(Environmental Limit)和环境阈值(Environmental Threshold)第41-43页
   ·历史文化街区环境容量概念的确立第43-49页
     ·环境容量是如何在历史文化街区规划中反映的第43-45页
     ·历史文化街区环境容量概念第45-46页
     ·历史文化街区环境容量的限度与阈值第46-49页
   ·历史文化街区环境容量的特征第49-53页
     ·区分环境的状态和外界压力第49页
     ·简单朴素的表达方式第49-50页
     ·公众参与第50页
     ·预防性政策第50-51页
     ·历史文化街区的环境系统能够提供的服务和利益第51页
     ·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结合第51页
     ·对可持续发展评价和环境评估的支持第51-52页
     ·可量化性第52页
     ·多尺度、多层次复杂性第52页
     ·差异性第52-53页
第三章 历史文化街区环境容量系统的分析模型第53-90页
   ·环境容量研究方法综述第53-56页
     ·历史名城切斯特的研究方法第53-54页
     ·东英格兰地区研究方法第54-56页
   ·历史文化街区环境容量系统的分析模型第56-57页
   ·历史文化街区环境容量模型子系统的分析方法第57-90页
     ·环境要素及其压力研究第57-70页
     ·环境容量指标体系建构与限度判断第70-84页
     ·环境要素当前状态分析的方法第84-87页
     ·对保护、更新规划方案进行评估的原则和方法第87-88页
     ·提出发展方向第88-90页
第四章 天津五大道地区环境要素及其压力分析第90-144页
   ·五大道地区概况第90-92页
   ·五大道地区独特性环境要素分析第92-115页
     ·历史建筑及历史环境要素独特性第93-99页
     ·五大道地区空间独特性第99-106页
     ·五大道城市肌理独特性第106-111页
     ·人文、历史价值第111-115页
   ·五大道地区压力分析第115-136页
     ·基于问卷调查的活动、需求压力研究第115-118页
     ·基于文献研究和实地观察的压力点分析第118-132页
     ·趋势性压力分析第132-136页
   ·五大道地区需要设定容量限度的压力点第136-144页
第五章 天津五大道地区环境容量指标、限度及其现状第144-180页
   ·人口限度和现状第144-148页
     ·人口压力对环境要素的影响第144-145页
     ·人口压力的指标选择第145-146页
     ·五大道地区人口限度第146页
     ·五大道地区人口相对于限度的现状第146-148页
   ·整修限度和现状第148-154页
     ·整修压力对环境要素的影响第148-149页
     ·整修压力的指标选择第149-152页
     ·五大道地区整修限度(阈值)第152页
     ·五大道地区整修力度相对于限度的现状第152-154页
   ·修复周期、资金的限度和现状第154页
   ·拆除、新建建筑(包括周边建筑)的限度和现状第154-161页
     ·拆除和新建建筑对环境要素的影响第154-155页
     ·拆除和新建建筑压力的指标选择第155-159页
     ·拆除和新建建筑限度(阈值)第159页
     ·拆除、新建建筑相对于限度的现状分析第159-161页
   ·街区更新限度和现状第161-164页
     ·街区更新对环境要素的影响第161-162页
     ·街区更新压力的指标选择第162页
     ·街区更新限度第162-163页
     ·街区更新相对于限度的现状分析第163-164页
   ·土地容量和现状第164-169页
     ·用地压力对环境要素的影响第164-165页
     ·用地压力的指标选择第165页
     ·五大道地区土地容量限度第165页
     ·五大道地区用地相对于限度的现状分析第165-169页
   ·配套设施容量和现状第169-173页
     ·配套设施容量压力对环境要素的影响第169页
     ·配套设施容量压力的指标选择第169-170页
     ·五大道地区配套设施容量限度第170页
     ·五大道地区配套设施相对于限度的现状分析第170-173页
   ·公共建筑位置限度和现状第173-174页
     ·公共建筑位置对环境要素产生的压力第173页
     ·公共建筑位置压力的指标选择第173页
     ·公共建筑位置限度第173-174页
     ·公共建筑位置相对于限度的现状分析第174页
   ·交通容量和现状第174-179页
     ·影响交通容量的压力分析第174-176页
     ·交通压力的指标选择第176-177页
     ·交通容量的限度第177页
     ·五大道地区交通量相对于限度的现状分析第177-179页
 本章小结第179-180页
第六章 规划评估与发展方向第180-197页
   ·对保护方案的评估第180-187页
     ·轨道交通规划评估第180-182页
     ·交通设施规划评估第182-184页
     ·更新方式规划评估第184-187页
   ·发展方向第187-191页
     ·环境容量第187页
     ·发展目标第187-188页
     ·指导方针与原则第188-191页
   ·增大容量的策略研究第191-197页
     ·人口第191-192页
     ·资金第192-193页
     ·土地容量第193-194页
     ·配套设施第194页
     ·交通第194-197页
第七章 环境容量评估方法的未来第197-201页
   ·研究结论第197-199页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第199-201页
参考文献第201-209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209-210页
致谢第210-211页
附录第211-216页

论文共2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建筑本质性认识的公理法分析
下一篇:基于多层级网络结构特征的规划设计结构研究--以天津城市空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