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内部居住环境评价的空间分析--以佳木斯市为例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4页 |
|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0页 |
| ·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2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3 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 ·面源模型的构造 | 第15-16页 |
| ·元胞(cell)的划分 | 第15页 |
| ·评价模式及其参数确定 | 第15-16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4 实例分析 | 第18-31页 |
| ·研究地区 | 第18页 |
| ·元胞划分及数据收集 | 第18-19页 |
| ·居住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 第19-22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原则 | 第19页 |
| ·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19-21页 |
| ·指标数据获取 | 第21-22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验证 | 第22-23页 |
| ·AHP 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 | 第23-26页 |
| ·构造判断矩阵 | 第23-24页 |
| ·权重的计算 | 第24-26页 |
| ·居住环境质量分析 | 第26-31页 |
| ·周边环境质量分析 | 第26页 |
| ·文化环境质量分析 | 第26-27页 |
| ·便利环境质量分析 | 第27页 |
| ·居住环境质量分析 | 第27-31页 |
| 5 居住环境质量评价的空间结构模式 | 第31页 |
| 6 评价单元的空间联系分析 | 第31-38页 |
| ·空间联系模型 | 第32-34页 |
| ·全局自相关模型 | 第32-33页 |
| ·局部自相关模型 | 第33-34页 |
| ·评价单元居住环境空间联系模式 | 第34-38页 |
| ·整体联系模式 | 第34页 |
| ·局部联系模式 | 第34-38页 |
| 7 基于空间联系模式的社区布局的优化 | 第38-40页 |
| 8 结论与讨论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 附录A 佳木斯市居住环境质量满意度问卷 | 第44-4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46-47页 |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