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引言 | 第10-16页 |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 ·中外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国外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现状 | 第14页 |
| ·本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 | 第14-16页 |
|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2. 工程硕士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概述 | 第16-23页 |
| ·工程硕士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9页 |
| ·专业学位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 第16-17页 |
| ·教育质量与工程硕士教育质量 | 第17-18页 |
| ·教育质量保障与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 第18-19页 |
| ·工程硕士教育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 第19-21页 |
| ·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的特点 | 第19-20页 |
| ·工程硕士教育的影响因素 | 第20-21页 |
| ·工程硕士教育质量保障的方法 | 第21-23页 |
| ·明确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 | 第21-22页 |
| ·强化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制度建设 | 第22页 |
| ·完善质量保障体系的实践性目标 | 第22-23页 |
| 3. 英国工程硕士教育质量体系借鉴 | 第23-30页 |
| ·学位授予权与内部质量保障 | 第23-24页 |
| ·学位授予权 | 第23页 |
| ·内部质量保障(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 第23-24页 |
| ·校外督察员(external examiner) | 第24页 |
| ·质量保障机构的外部质量保障 | 第24-28页 |
|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in Higher Education,QAA) | 第24-25页 |
| ·教育标准 | 第25页 |
| ·学术审查(academic review) | 第25-28页 |
| ·对合作办学的审查(collaborative review) | 第28页 |
| ·专门职业性的职业鉴定(professional grammatic accreditation) | 第28页 |
| ·研究工作的评估(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RAE) | 第28页 |
| ·英国工程硕士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 第28-30页 |
| ·建立权威的评价机构 | 第28-29页 |
| ·建立规范的保障程序 | 第29页 |
| ·重视工作评估的效能 | 第29-30页 |
| 4.我国工程硕士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 第30-37页 |
| ·高等负责与企业参与的有机结合 | 第30-32页 |
| ·构建高校负责企业参与的质量监控管理体系 | 第30-31页 |
| ·健全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 第31页 |
| ·建立信息与反馈体系 | 第31-32页 |
| ·工程硕士教育保障体系外部监控与评估体系构建 | 第32-33页 |
| ·以法规加强质量监控与评估建设 | 第32页 |
| ·完善评审制度和资格评审体系 | 第32-33页 |
| ·健全外部监督评价体系 | 第33页 |
| ·建立信息反馈与服务体系 | 第33页 |
|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质量评估指标 | 第33-34页 |
| ·工程硕士教育质量定性评估指标 | 第33-34页 |
| ·工程硕士教育质量定量评估指标 | 第34页 |
| ·我国工程硕士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创新的建议 | 第34-37页 |
| ·健全法律制度,定位体系标准 | 第34-35页 |
| ·推动学位与学历一体化政策 | 第35页 |
| ·我国工程硕士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和执业的国际互认制度 | 第35页 |
| ·积极发挥行业和社会中介机构作用 | 第35-36页 |
| ·强化地方性的评估机构的建设 | 第36-37页 |
| 5.结论 | 第37-39页 |
| ·创新及难点 | 第37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37-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 致谢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