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各种防治方法论文--生物防治论文

十字花科根肿病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生防菌的筛选及其诱变选育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3页
 1 十字花科根肿病的概述第11-15页
   ·根肿病的症状第11页
   ·根肿病的发病条件第11-12页
   ·根肿病的病害循环第12页
   ·根肿病的病原第12-13页
     ·生物学特性第12-13页
     ·致病性分化第13页
   ·根肿病的防治第13-15页
     ·土壤改良第13页
     ·加强田间管理第13-14页
     ·抗病品种的利用第14页
     ·轮作和苗床消毒第14页
     ·化学药剂防治第14-15页
     ·生物防治第15页
 2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现状第15-18页
   ·植物病害生防细菌的研究现状第16页
   ·植物病害生防真菌的研究现状第16-17页
   ·植物病害生防放线菌的研究现状第17-18页
 3 微生物诱变育种的概述第18-21页
   ·微生物诱变育种的概念第18页
   ·微生物诱变育种的分类第18-21页
     ·物理诱变第18-19页
     ·化学诱变第19-20页
     ·复合诱变第20-21页
   ·微生物诱变育种的意义第21页
 4 本试验的目的与意义第21-23页
第二章 十字花科根肿病菌生防菌的分离和筛选第23-30页
 1 引言第23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3-28页
   ·试验材料第23-24页
     ·分离材料的采集第23页
     ·根肿菌的采集第23页
     ·常用试剂与培养基第23-24页
     ·仪器设备第24页
   ·试验方法第24-28页
     ·根肿菌生防菌的分离第24-26页
     ·生防菌的筛选第26-27页
     ·生防菌的复筛第27-28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8-29页
   ·生防菌的分离第28-29页
 4 结论与讨论第29-30页
第三章 生防放线菌F-22和F-24的鉴定第30-41页
 1 引言第30页
 2 材料与方法第30-36页
   ·试验材料第30-32页
     ·供试培养基第30-31页
     ·常用试剂第31-32页
     ·主要仪器第32页
   ·试验方法第32-36页
     ·形态与培养特征鉴定第32页
     ·生理生化特性分析第32-34页
     ·16S rDNA PCR扩增及序列测定第34-36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6-40页
   ·生防放线菌F-22和F-24的形态与培养特征第36-37页
   ·生防放线菌F-22和F-24的生理生化特性分析第37-38页
   ·16S rDNA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分析第38-40页
 4 结论与讨论第40-41页
第四章 生防菌放线菌F-22和F-24的诱变选育第41-56页
 1 引言第41页
 2 材料与方法第41-44页
   ·试验材料第41-42页
     ·供试菌株第41页
     ·供试培养基第41页
     ·试剂第41-42页
     ·仪器第42页
   ·试验方法第42-44页
     ·单孢子悬浮液的配制第42页
     ·诱变第42-43页
     ·突变菌株的筛选第43页
     ·突变菌株的遗传稳定性试验第43-44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4-55页
   ·紫外线诱变筛选结果第44-45页
     ·紫外线辐射时间与孢子死亡率关系的曲线绘制第44页
     ·紫外线诱变菌株的筛选第44-45页
   ·硫酸二乙酯(DES)诱变筛选结果第45-48页
     ·硫酸二乙酯(DES)浓度和处理时间与孢子死亡率关系曲线的绘制第45-46页
     ·硫酸二乙酯(DES)诱变菌株的筛选第46-48页
   ·紫外线和硫酸二乙酯(DES)复合诱变筛选结果第48-50页
     ·复合诱变处理时间与孢子死亡率关系曲线的绘制第48页
     ·复合诱变突变菌株的筛选第48-50页
   ·各种诱变方法诱变效应的评价第50-53页
     ·紫外线的诱变效应评价第50-51页
     ·硫酸二乙酯(DES)的诱变效应评价第51-52页
     ·复合诱变的诱变效应评价第52-53页
   ·三种诱变方法诱变效应的比较第53-54页
   ·突变菌株的遗传稳定性测定第54-55页
 4 结论与讨论第55-56页
第五章 生防放线菌F-22和F-24及其诱变突变菌株的田间防效试验第56-60页
 1 引言第56页
 2 材料与方法第56-58页
   ·试验材料第56-57页
     ·供试品种第56页
     ·供试药剂第56页
     ·供试菌种第56-57页
     ·常用培养基第57页
   ·试验方法第57-58页
     ·生防放线菌培养液的制备第57页
     ·田间防效试验第57-58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8-59页
   ·田间防效第58-59页
 4 结论与讨论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5页
致谢第65-66页
附录第66-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柏木低效林不同改造模式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研究
下一篇:农杆菌介导转化水稻纹枯病菌原生质体体系的构建及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