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力学论文--振动理论论文--非线性振动论文

非线性振动系统锐共振振动同步与控制同步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4页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4-17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21页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1-24页
第二章 非线性振动系统机电耦合动力学模型第24-34页
   ·引言第24页
   ·双电机激励单质体多自由度弱非线性振动系统的动力学模型第24-28页
   ·双电机激励单质体单自由度强非线性振动系统的动力学模型第28-29页
   ·非线性振动系统激振电机特性模型第29-32页
     ·非线性振动系统激振电机的等效数学模型第29-30页
     ·非线性振动系统激振电机的非线性电气特性模型第30-32页
   ·本章小结第32-34页
第三章 非线性振动系统锐共振振动同步研究第34-62页
   ·引言第34页
   ·双电机激振非线性系统的主锐共振振动同步分析第34-48页
     ·非线性振动系统锐共振响应求解的平均法第34-37页
     ·弱非线性单质体多自由度振动系统主锐共振响应解析求解第37-39页
     ·弱非线性单质体多自由度振动系统主锐共振振动同步分析第39-41页
     ·弱非线性单质体多自由度系统主锐共振同步稳定性分析第41-43页
     ·弱非线性单质体多自由度系统主锐共振振动同步数值仿真第43-48页
   ·双电动机激振非线性系统的谐波锐共振谐振同步分析第48-60页
     ·非线性振动系统谐波锐共振响应求解的能量法第49-52页
     ·非线性单质体单自由度振动系统谐波锐共振响应的解析解第52-54页
     ·非线性单质体单自由度系统谐波锐共振谐振同步及稳定性分析第54-56页
     ·非线性单质体单自由度系统谐波锐共振同步数值仿真第56-60页
   ·本章小结第60-62页
第四章 非线性振动系统锐共振控制同步及振幅稳定性控制研究第62-98页
   ·引言第62-63页
   ·非线性系统中双激振电机基于等效模型的锐共振控制同步第63-75页
     ·激振电机基于等效模型的传递函数建立第63-64页
     ·双激振电机基于偏差补偿跟踪控制的锐共振控制同步第64-69页
     ·锐共振情况下双激振电机基于等效模型的偏差补偿控制同步仿真第69-75页
   ·非线性系统锐共振情况下双激振电机的非线性自适应模糊控制同步第75-91页
     ·激振电机矢量控制的坐标变换方程式第75-76页
     ·激振电机非线性自适应模糊估计器设计第76-82页
     ·激振电机基于非线性自适应模糊估计器的矢量控制系统设计第82-84页
     ·激振电机矢量控制情况下电磁转矩受参数扰动分析第84-85页
     ·双激振电机基于矢量控制的输出交叉耦合锐共振控制同步第85-86页
     ·锐共振情况下双激振电机基于非线性模糊估计的矢量控制同步仿真第86-91页
   ·非线性振动系统锐共振振幅稳定性控制分析第91-96页
     ·非线性振动系统锐共振振幅稳定性影响因素讨论第91-92页
     ·非线性振动系统物料量波动对振幅的影响分析第92-94页
     ·非线性振动系统锐共振振幅稳定性控制第94页
     ·非线性振动系统锐共振振幅稳定性控制仿真第94-96页
   ·本章小结第96-98页
第五章 非线性振动系统频率俘获锐共振同步过渡过程研究第98-114页
   ·引言第98-99页
   ·非线性振动系统频率俘获锐共振现象的定量描述第99-102页
   ·非线性振动系统频率俘获锐共振同步现象与系统参数关系第102-104页
   ·改善非线性振动系统频率俘获锐共振同步稳定性控制模型第104页
   ·双激振电动机在振动系统频率俘获锐共振现象下的同步过渡过程分析第104-110页
   ·非线性系统刚度及阻尼对频率俘获锐共振振动同步的影响第110-113页
     ·系统弹簧刚度对振动系统频率俘获锐共振同步运动的影响第111-112页
     ·系统阻尼对振动系统频率俘获锐共振同步运动的影响第112-113页
   ·本章小结第113-114页
第六章 双电机激振锐共振实验台实验现象分析第114-130页
   ·引言第114页
   ·双电机激振锐共振实验台组建第114-117页
     ·实验台介绍及控制系统硬件组建第114-116页
     ·实验系统软件平台设计第116-117页
   ·双电机激振锐共振实验台的模态分析实验第117-119页
   ·锐共振实验台的双激振电机同步实验现象及分析第119-127页
     ·锐共振实验台不施加预处理措施情况下的同步运动实验第121-122页
     ·调整实验台系统参数但不施加电机控制作用的同步运动实验第122-123页
     ·调整锐共振实验台参数后施加控制同步作用的同步运动实验第123-124页
     ·实验台中双激振电机锐共振同步状态下干扰实验第124-127页
   ·实验台锐共振振幅稳定性控制实验第127-128页
   ·结论第128-130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30-132页
   ·结论第130-131页
   ·展望第131-132页
参考文献第132-144页
致谢第144-146页
附录A 作者简介第146-148页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48-150页
附录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50页

论文共1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础研究模式转换探析
下一篇:基于模糊模型的非线性系统镇定控制和H_∞滤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