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绪论 | 第12-15页 |
第1章 意识形态及执政意识形态概论 | 第15-22页 |
·意识形态及执政意识形态的内涵 | 第15-17页 |
·意识形态的内涵 | 第15-16页 |
·执政意识形态的内涵 | 第16-17页 |
·意识形态与执政意识形态的特征 | 第17-19页 |
·意识形态的特征 | 第17-18页 |
·执政意识形态的特征 | 第18-19页 |
·执政意识形态的功能 | 第19-22页 |
·合法性功能 | 第19-20页 |
·政治动员功能 | 第20-21页 |
·社会整合功能 | 第21-22页 |
第2章 中国共产党执政意识形态创新的历史考察 | 第22-34页 |
·毛泽东执政意识形态思想 | 第22-24页 |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 第22-23页 |
·加强舆论宣传工作 | 第23-24页 |
·坚持“双百方针” | 第24页 |
·邓小平执政意识形态思想 | 第24-27页 |
·执政意识形态由“革命型”向“建设型”转变 | 第25-26页 |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意识形态的正确方向 | 第26页 |
·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第26-27页 |
·江泽民执政意识形态思想 | 第27-30页 |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指导精神文明建设 | 第27-28页 |
·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 第28-29页 |
·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 第29页 |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第29-30页 |
·胡锦涛执政意识形态思想 | 第30-34页 |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新三民主义” | 第30-31页 |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 | 第31-32页 |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 第32-34页 |
第3章 中国共产党执政意识形态创新的当代际遇 | 第34-39页 |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挑战与机遇 | 第34-36页 |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挑战 | 第34-35页 |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机遇 | 第35-36页 |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挑战与机遇 | 第36-39页 |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挑战 | 第36-37页 |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机遇 | 第37-39页 |
第4章 中国共产党执政意识形态创新的价值取向 | 第39-52页 |
·民主 | 第39-42页 |
·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的有机统一 | 第40页 |
·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有机统一 | 第40-41页 |
·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的有机统一 | 第41-42页 |
·法治 | 第42-46页 |
·从人治到法治的彻底转变 | 第43-44页 |
·法治和德治的有机统一 | 第44-45页 |
·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 | 第45-46页 |
·公正 | 第46-49页 |
·起点公正和结果公正的有机统一 | 第47页 |
·形式公正和实质公正的有机统一 | 第47-48页 |
·实然公正和应然公正的有机统一 | 第48-49页 |
·效率 | 第49-52页 |
·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率的有机统一 | 第49-50页 |
·短期效率和长期效率的有机统一 | 第50-51页 |
·局部效率和整体效率的有机统一 | 第51-52页 |
第5章 中国共产党执政意识形态创新的基本原则 | 第52-55页 |
·坚持意识形态创新与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统一 | 第52-53页 |
·坚持稳定性和适度弹性的统一 | 第53-54页 |
·坚持传统载体和现代科技的统一 | 第54-55页 |
第6章 中国共产党执政意识形态创新的路径 | 第55-61页 |
·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 第55-56页 |
·保持党的核心利益、人民根本利益、人民现实利益的有机统一 | 第56-57页 |
·在实践基础上推陈出新 | 第57-59页 |
·构建执政意识形态传播和灌输的立体网络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