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理论论文

理查德·帕多万比例理论在当代建筑形态创作中的应用探析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1章 绪论第12-19页
   ·研究背景第12-14页
     ·当代建筑形态创作中比例推敲的缺失第12-13页
     ·建筑比例理论的研究缺乏时代特点第13-14页
     ·建筑比例理论与建筑形态创作之间缺乏联系第14页
   ·研究的意义及创新点第14-15页
     ·研究的意义第14-15页
     ·研究的创新点第15页
   ·研究对象及内容第15-16页
   ·相关理论研究现状第16页
     ·核心理论的研究现状第16页
     ·相关理论研究的不足第16页
   ·研究运用的方法第16-19页
     ·研究方法第16-17页
     ·研究框架第17-19页
第2章 理查德 帕多万的比例理论分析第19-44页
   ·比例理论认知以及理查德帕多万比例理论的新视角第19-26页
     ·比例理论概述第19-20页
     ·理查德帕多万比例理论的新视角第20-21页
     ·理查德帕多万比例理论中推崇和反对的观点第21-23页
     ·“模度”和“塑性数”的主题第23-26页
   ·从建筑比例与自然法则的关系剖析理查德帕多万比例理论第26-32页
     ·威廉沃林格提出的“抽象”和“移情”第26-27页
     ·“抽象”和“移情”两种范畴的本质第27-28页
     ·建筑比例中移情与抽象的哲学思考第28-29页
     ·勒柯布西耶和范德拉恩关于比例的哲学观点第29-32页
   ·勒柯布西耶的模数之不足与成因第32-35页
     ·模数的各种起源和目的第32-33页
     ·模数之于几何学而显现的不足第33-35页
     ·勒柯布西耶模数的不足成因第35页
   ·理查德帕多万所推崇的范德拉恩理论及其价值第35-42页
     ·范德拉恩理论思想的阐述第35-36页
     ·范德拉恩塑性数分析第36-40页
     ·范德拉恩理论的价值所在及其根源第40-41页
     ·范德拉恩的理论思想应用价值第41-42页
   ·研究结论第42-43页
     ·理论的提取第42-43页
     ·“塑性数”宽泛性的理论价值第43页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43页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3章 理查德帕多万比例理论对当代建筑形态创作的影响第44-51页
   ·分析影响当代建筑形态创作的因素第44-45页
     ·关于当代建筑形态的概述第44页
     ·影响当代建筑形态创作的因素第44-45页
   ·理查德帕多万比例理论与当代建筑形态创作的关系第45-46页
     ·建筑比例理论来自于建筑实践第45页
     ·建筑比例理论的作用第45-46页
     ·建筑理论与建筑实践之间存在两种疑问第46页
   ·理查德帕多万比例理论在建筑形态创作中的积极影响第46-48页
     ·改善过度依赖高科技的状态第47-48页
     ·避免粗制滥造第48页
     ·提高做精品建筑的意识第48页
   ·理查德帕多万的比例理论影响当代建筑形态创作的难点及其解决第48-50页
     ·建筑理论困境的主要表现第48-49页
     ·理查德帕多万的比例理论影响当代建筑形态创作的困难所在第49-50页
     ·困难的解决方法第50页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4章 理查德帕多万的比例理论中“塑性数”及其宽泛性的当代应用策略第51-62页
   ·“塑性数”在建筑形态中体现的概述第51页
   ·“塑性数”在建筑形态创作中的应用第51-54页
     ·建筑设计理念中第51-53页
     ·建筑表皮设计中第53-54页
     ·建筑细部设计中第54页
   ·“塑性数”在建筑立面构图中的应用第54-58页
     ·“塑性数”的宽泛性在建筑立面构图中的体现因素第54-55页
     ·结合实例分析如何应用第55-58页
   ·“塑性数”在传统建筑环境与现代建筑融合中的应用第58-61页
   ·策略总结第61页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5章 案例分析研究第62-71页
   ·“塑性数”的宽泛性在历史文化符号设计中的体现——苏州博物馆分析第62-67页
     ·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第62-63页
     ·苏州博物馆总体评价第63-65页
     ·图示分析苏州博物馆中“塑性数”的宽泛性的体现第65-66页
     ·如何运用“塑性数”宽泛性的思想借鉴苏州博物馆形态设计中的创造性第66-67页
   ·“塑性数”的宽泛性在历史文化符号设计中的体现——山东大学“号院”改造设计分析第67-69页
     ·设计背景、项目概况第67-68页
     ·图示分析“号院”中“塑性数”的宽泛性体现第68-69页
     ·成功之处第69页
     ·从“塑性数”的宽泛性借鉴“号院”建筑第69页
   ·“塑性数”宽泛性与当代建筑形态创作实践结合的价值第69-70页
   ·实践中运用“塑性数”宽泛性的策略总结第70页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6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第71-73页
   ·论文研究的结论第71页
   ·研究展望第71-73页
参考文献第73-76页
附录 案例“号院”资料汇总第76-8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第82-83页
致谢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炉渣冲渣水余热供暖监控系统研究与开发
下一篇:基于类型学的青岛信号山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