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7-12页 |
·选题背景 | 第7-8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研究目的 | 第8页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11-12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 | 第12-24页 |
·迪尔凯姆的自杀研究 | 第12-15页 |
·个人对自己欲望的不可限制性 | 第12-13页 |
·社会对个人欲望的调节和控制 | 第13-14页 |
·失范型自杀的原因是是个人的欲望得不到社会的合理调节和控制 | 第14-15页 |
·默顿的紧张理论 | 第15-17页 |
·异化以及合理性批判理论 | 第17-19页 |
·张杰的“压力不协调理论” | 第19-24页 |
·不协调压力的概念 | 第19-20页 |
·不协调压力来自于四种不同的压力源 | 第20-22页 |
·社会/心理调节因素及心理病理学干预/强化因素 | 第22页 |
·贡献及其局限 | 第22-24页 |
第三章 本文研究框架 | 第24-30页 |
·相关概念 | 第24-26页 |
·新生代农民工 | 第24页 |
·自杀 | 第24-25页 |
·不协调压力 | 第25页 |
·泰勒制 | 第25-26页 |
·研究方法 | 第26-30页 |
·调查对象与范围 | 第27页 |
·抽样方案与样本评估 | 第27-28页 |
·调查实施过程 | 第28-30页 |
第四章 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 | 第30-35页 |
·年龄和年代特征 | 第30-31页 |
·婚姻状况方面 | 第31页 |
·教育程度方面 | 第31-32页 |
·外出动机方面 | 第32-33页 |
·消费行为方面 | 第33-34页 |
·自我认知和自我期望方面 | 第34-35页 |
第五章 新生代农民工的不协调压力 | 第35-50页 |
·相互冲突的价值观 | 第35页 |
·愿望和现实的不一致 | 第35-47页 |
·实际收入低与高收入期待之间的不一致 | 第36页 |
·工作条件差与期待好的工作机会之间的不一致 | 第36-38页 |
·精神上渴望轻松与现实中精神压力大之间的不一致 | 第38-39页 |
·期待好的居住条件与居住条件极差之间的不一致 | 第39-41页 |
·渴望多彩的生活与现实生活枯燥单一之间的不一致 | 第41-42页 |
·期待获得感情与不得不推迟婚育的现实之间的不一致 | 第42-43页 |
·希望社会认可与身为“边缘人”之间的不一致 | 第43-44页 |
·自我期望及对社会的期待高与未来渺茫之间的不一致 | 第44-47页 |
·相对剥夺 | 第47-48页 |
·危机和应对危机技能的缺乏 | 第48-5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0-55页 |
·本文的基本结论 | 第50-51页 |
·新生代农民工具有不同于第一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 | 第50-51页 |
·新生代农民工身上存在着极大的不协调压力 | 第51页 |
·讨论 | 第51-55页 |
·方法上的不足 | 第51-52页 |
·新生代农民工不协调压力问题的背后是两种文明间的冲突 | 第52-55页 |
第七章 相关对策建议 | 第55-61页 |
·社会角度 | 第55-57页 |
·转变社会发展理念及发展模式 | 第55-56页 |
·加强媒体的正面引导 | 第56页 |
·为新生代农民工构建次级社会网络体系 | 第56-57页 |
·政府角度 | 第57-58页 |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 第57页 |
·建立健全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 第57-58页 |
·企业角度 | 第58页 |
·新生代农民工个人角度 | 第58-61页 |
·建立新生代农民工的弱势群体心理疏导机制 | 第58-59页 |
·建立健全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 第59页 |
·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自身素质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谢辞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