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工人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工人运动与组织论文--工会工作论文

对农民工维权抗争的探讨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第一章 导言第9-17页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第9-11页
  (一) 问题的提出第9-10页
  (二) 研究意义第10-11页
 二、文献综述第11-15页
  (一) 针对不同维权抗争主体的研究第11-13页
  (二) 维权抗争的解释框架第13-15页
  (三) 当前理论的不足之处第15页
 三、研究设计第15-17页
  (一) 研究框架第15-16页
  (二)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16-17页
第二章 农民工权益现状第17-26页
 一、现状分析第17-23页
  (一)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第17-19页
  (二) 农民工的权益现状第19-22页
  (三) 农民工最关注的权益第22-23页
  (四) 农民工权益受到侵害的状况第23页
 二、侵权原因分析第23-26页
  (一) 宏观层面第23-24页
  (二) 中观层面第24页
  (三) 微观层面第24-26页
第三章 农民工维权抗争的过程分析第26-42页
 一、农民工维权抗争的方式第26-28页
  (一) 制度化维权第26-27页
  (二) 非制度化维权第27-28页
 二、农民工维权抗争发生的制度条件第28-31页
  (一) 制度文本与制度实践的分离第28-29页
  (二) 相对"分裂"的行政体系第29-30页
  (三) 有限的利益表达、利益维护渠道第30-31页
  (四) 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权力的微妙关系第31页
 三、维权抗争的动员机制第31-39页
  (一) 情感动员第31-34页
  (二) 资源动员第34-38页
  (三) 情感动员与资源动员的关系第38-39页
 四、维权抗争策略第39-42页
  (一) "先礼后兵"第39页
  (二) 踩线不越线第39-40页
  (三) 打弱势牌第40-41页
  (四) 维权抗争的工具性第41-42页
第四章 夹缝中的抗争---农民工维权抗争的特征分析第42-49页
 一、农民工维权抗争的特征第42-45页
  (一) 经济性权益的主导性第42页
  (二) 意见领袖的引导性参与第42-43页
  (三) 组织化程度有限第43页
  (四) 社会网络有限性和社会资源稀缺性第43-44页
  (五) 被迫反应性第44-45页
 二、夹缝中的维权抗争第45-49页
  (一) 维权抗争空间有限第47页
  (二) 维权抗争的过程也是扩展生存权益空间的过程第47-48页
  (三) 合法性困境第48页
  (四) 农民工与政府、企业的互动博弈第48-49页
第五章 农民工维权抗争的可能发展趋势第49-54页
 一、可能发展趋势第49-51页
  (一) 维权抗争场域转移,由企业内部向社会范围扩展第49页
  (二) 参与主体复杂化,利益群体与非利益群体混合第49-50页
  (三) 不同类型维权抗争事件的糅合,复杂性增强第50-51页
  (四) 维权抗争强度烈度增强,可能发展为群体性暴力事件第51页
 二、可能实现条件第51-54页
  (一) 农民工结构的变化第51页
  (二) 网络助燃推动第51-52页
  (三) 结构性怨恨第52-54页
第六章 小结与对策第54-57页
 一、观点小结第54页
 二、维护农民工权益的对策第54-56页
 三、有关问题的探讨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1页
附录第61-68页
致谢第68-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裁判的不确定性
下一篇:新生代农民工的不协调压力研究--基于富士康(昆山)的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