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8-18页 |
| 一、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 第8页 |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第8-15页 |
| (一)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 | 第8-10页 |
| (二) 关于苏州评弹的研究 | 第10页 |
| (三) 关于社会工作的研究 | 第10-15页 |
| 三、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四、研究设计 | 第15-18页 |
| (一)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二) 调查进程 | 第16页 |
| (三)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保护的重要性 | 第18-22页 |
|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形成及定义 | 第18-20页 |
|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形成 | 第18-19页 |
|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 第19-20页 |
| 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及紧迫性 | 第20-22页 |
| (一)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 第20页 |
| (二)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紧迫性 | 第20-22页 |
| 第三章 苏州评弹现状及相关保护政策 | 第22-27页 |
| 一、苏州评弹的定义 | 第22页 |
| 二、苏州评弹遗产的流失情况 | 第22-24页 |
| (一) 传统书目的流失情况 | 第22-23页 |
| (二) 书场的流失情况 | 第23-24页 |
| (三) 苏州评弹演员的流失情况 | 第24页 |
| 三、苏州评弹保护的原则及相关政策 | 第24-27页 |
| (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 第24-25页 |
| (二) 我国国务院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相关政策 | 第25-26页 |
| (三) 陈云同志关于评弹的谈话和通信 | 第26-27页 |
| 第四章 社工视角下苏州评弹传承与保护工作现状分析 | 第27-33页 |
| 一、赋权视角 | 第27-29页 |
| (一) 个体层面 | 第27-28页 |
| (二) 人际关系层面 | 第28页 |
| (三) 社会政策层面 | 第28-29页 |
| 二、社会支持网络理论视角 | 第29-31页 |
| (一) 苏州评弹传统书目的社会支持网络 | 第29-30页 |
| (二) 书场的社会支持网络 | 第30-31页 |
| (三) 宣传与倡导的社会支持网络 | 第31页 |
| (四) 苏州评弹演员的社会支持网络 | 第31页 |
| 三、优势视角 | 第31-33页 |
| 第五章 社工视角下苏州评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 | 第33-37页 |
| 一、提升演员的权力意识 | 第33页 |
| 二、强化政策的外力推动 | 第33-34页 |
| 三、提供资源的支持 | 第34-35页 |
| 四、加强演员的管理 | 第35-37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思考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 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0-41页 |
| 后记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