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社会进化思想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2页 |
| ·选题背景 | 第7-9页 |
| ·学术价值 | 第7页 |
| ·研究现状 | 第7-9页 |
|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9-10页 |
| ·研究思路 | 第9-10页 |
|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 ·特色和创新点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康有为社会进化思想的形成背景 | 第12-20页 |
| ·康有为及其所处的时代 | 第12-13页 |
| ·循环论与“五德终始说”、“三统说” | 第13-16页 |
| ·邹衍“五德终始说” | 第13-15页 |
| ·董仲舒“三统说” | 第15-16页 |
| ·康有为与《孔子改制考》 | 第16-17页 |
| ·康有为的社会进化思想 | 第17-20页 |
| 第三章 康有为社会进化思想的理论渊源 | 第20-30页 |
| ·中国传统变易进化思想 | 第20-21页 |
| ·今文经学的社会进化思想 | 第21-23页 |
| ·董仲舒“三世异辞” | 第22-23页 |
| ·何休“三世说” | 第23页 |
| ·西方进化发展学说 | 第23-28页 |
| ·近代西方自然科学进化观 | 第24-25页 |
|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 第25-26页 |
| ·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 | 第26页 |
| ·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 | 第26-28页 |
| ·资产阶级的自然人性论 | 第28-30页 |
| 第四章 康有为社会进化思想的理论形态 | 第30-40页 |
| ·进化论与“公羊三世说” | 第30-34页 |
| ·社会进化的三种社会形态 | 第31-33页 |
| ·康有为“三世”进化思想的时代意义 | 第33-34页 |
| ·“大同”理想社会 | 第34-40页 |
| ·“大同”理想社会 | 第35-38页 |
| ·“大同”理想的时代价值 | 第38-40页 |
| 第五章 康有为社会进化思想的特点与历史地位 | 第40-47页 |
| ·康有为社会进化思想的特点 | 第40-42页 |
| ·时代性 | 第40-41页 |
| ·独特性 | 第41页 |
| ·空想性 | 第41-42页 |
| ·实践性 | 第42页 |
| ·康有为社会进化思想的历史作用与当代启示 | 第42-47页 |
| ·为中国近代的社会变革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 | 第42-43页 |
| ·为变易史观跨越到唯物史观搭建了桥梁 | 第43页 |
| ·为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历史借鉴 | 第43-47页 |
| 结语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3-54页 |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