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7页 |
·桑树的典型性细菌病---桑疫病 | 第14页 |
·植物细菌病的常用分子检测技术 | 第14-17页 |
·ITS-PCR | 第14-15页 |
·扩增核糖体 DNA 限制性酶切分析(ARDRA) | 第15页 |
·实时荧光定量 PCR | 第15-16页 |
·锁式探针在植物病原检测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桑疫病致病菌与产冠菌素活性的高度相关性 | 第17-20页 |
·桑疫病致病菌与产冠菌素活性的高度相关性 | 第17-18页 |
·冠菌素的生理功能 | 第18-20页 |
·微生物发酵产冠菌素的研究进展 | 第20-25页 |
·新菌种的选育 | 第21-22页 |
·冠菌素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22-24页 |
·冠菌素的检测与分离提取 | 第24-25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5-27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5页 |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第2章 桑疫病生境菌库及其致病菌的分子鉴定 | 第27-42页 |
·引言 | 第27页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7-29页 |
·材料来源 | 第27-28页 |
·实验试剂 | 第28-29页 |
·实验仪器 | 第29页 |
·实验方法 | 第29-33页 |
·桑疫病株的采集 | 第29-30页 |
·纯化富集所需菌种 | 第30页 |
·培养基的配方及制作 | 第30-31页 |
·桑丁香假单胞菌的接种 | 第31页 |
·桑丁香假单胞菌总 DNA 的提取 | 第31-32页 |
·桑丁香假单胞菌 16S rDNA 的扩增 | 第32页 |
·PCR 产物回收 | 第32-33页 |
·PCR 纯化产物测序的方法 | 第3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3-41页 |
·桑疫病组织的采集 | 第33页 |
·原始菌株的初筛和复筛 | 第33-34页 |
·桑疫病生境菌库 | 第34-35页 |
·桑丁香假单胞菌 M4-13 接种观察结果接种实验 | 第35-36页 |
·M4-13 的 16S rDNA 分类鉴定 | 第36-41页 |
·小结 | 第41-42页 |
第3章 桑疫病致病菌 M4-13 发酵产冠菌素的研究 | 第42-59页 |
·引言 | 第42页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42-44页 |
·实验材料 | 第42页 |
·实验仪器 | 第42-43页 |
·实验试剂 | 第43-44页 |
·实验方法 | 第44-46页 |
·发酵液的 LC-MS 和冠菌素 HPLC 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44页 |
·M4-13 菌体生长曲线的制作 | 第44-45页 |
·冠菌素发酵培养基成分的优化 | 第45-4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6-57页 |
·发酵液的 LC-MS 和冠菌素 HPLC 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46-49页 |
·M4-13 菌体生长曲线 | 第49-52页 |
·葡萄糖浓度对 COR 产量的影响 | 第52-53页 |
·铵根氮源浓度对 COR 产量的影响 | 第53-54页 |
·温度对 COR 产量的影响 | 第54-55页 |
·pH 对冠菌素产量的影响 | 第55-57页 |
·冠菌素标准培养基中碳源的优化 | 第57页 |
·小结 | 第57-59页 |
第4章 冠菌素对于桑树次生代谢调节的初步研究 | 第59-73页 |
·引言 | 第59页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59-61页 |
·实验材料 | 第59页 |
·实验药品 | 第59-60页 |
·实验仪器 | 第60-61页 |
·实验方法 | 第61-66页 |
·桑种子的处理方法 | 第61-62页 |
·桑种子萌发成苗的处理方法 | 第62页 |
·组培培养基的配制 | 第62-64页 |
·冠菌素调控桑组培苗的方法 | 第64-66页 |
·桑次生代谢产物的测定方法 | 第6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6-72页 |
·冠菌素对桑幼苗形态的影响 | 第66-67页 |
·冠菌素对桑种苗长势的影响 | 第67-69页 |
·桑树 DNJ 含量测定结果 | 第69页 |
·桑树黄酮含量测定结果 | 第69-70页 |
·桑树多糖含量测定结果 | 第70-72页 |
·小结 | 第72-73页 |
结论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