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非监禁刑及其改良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导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非监禁刑概述 | 第10-18页 |
一、 非监禁刑的历史沿革 | 第10-11页 |
二、 非监禁刑的概念 | 第11-14页 |
(一) 国外非监禁刑及近似术语考察 | 第11-13页 |
(二) 我国学界对非监禁刑概念的界定 | 第13-14页 |
(三) 本文对非监禁刑的界定 | 第14页 |
三、 非监禁刑的基本特征 | 第14-16页 |
(一) 非监禁性 | 第14-15页 |
(二) 对象特定性 | 第15页 |
(三) 执行的多样性 | 第15页 |
(四) 刑事审判权与行刑权的部分融合 | 第15-16页 |
(五) 惩罚性较轻 | 第16页 |
(六) 经济性 | 第16页 |
四、 非监禁刑的适用意义 | 第16-18页 |
(一) 节约成本,提高刑罚效益 | 第16-17页 |
(二) 更加符合人道主义 | 第17页 |
(三) 减少监狱人口 | 第17页 |
(四) 彰显犯罪人再社会化之刑罚目的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我国非监禁刑的现状及原因 | 第18-31页 |
一、 立法现状 | 第18-19页 |
(一) 非监禁刑种类偏少 | 第18页 |
(二) 规定非监禁刑的法律条文偏少 | 第18-19页 |
二、 执行现状 | 第19-21页 |
(一) 适用率极低 | 第19-20页 |
(二) 执行机构不明确 | 第20页 |
(三) 假释罪犯难以重归社会 | 第20-21页 |
(四) 执行效果不明 | 第21页 |
(五) 过于苛求执行效果 | 第21页 |
三、 非监禁刑现状的原因 | 第21-31页 |
(一) 重刑主义传统的影响 | 第21-23页 |
(二) 居高不下的犯罪率 | 第23-25页 |
(三) “严打”的负面影响 | 第25-27页 |
(四) 对社会舆论的过度重视 | 第27页 |
(五) “宜粗不宜细”的立法理念 | 第27-28页 |
(六) 资源投入有限 | 第28页 |
(七) 行刑体制的限制 | 第28-30页 |
(八) 借鉴性研究的不力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我国非监禁刑之改良 | 第31-47页 |
一、 改良的可行性 | 第31-38页 |
(一) 改良的理论基础 | 第31-36页 |
(二) 改良的现实条件 | 第36-38页 |
二、 具体的改良构想 | 第38-47页 |
(一) 完善现有的非监禁刑 | 第38-45页 |
(二) 增设非监禁刑的种类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附录: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