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效结团絮凝工艺处理地表低浊水的试验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1 绪论 | 第12-20页 |
·饮用水常规处理技术及其它处理工艺的发展应用 | 第12-18页 |
·饮用水常规处理技术及其局限性 | 第12-13页 |
·饮用水常规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 第13-14页 |
·水处理技术和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课题开展背景 | 第18页 |
·课题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18-20页 |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2 结团絮凝工艺的研究进展 | 第20-25页 |
·结团絮凝原理 | 第20页 |
·结团体悬浮层平衡 | 第20-22页 |
·结团体成长的工艺条件 | 第22-23页 |
·初始粒子形成的控制条件 | 第22页 |
·结团体成长的投药条件 | 第22-23页 |
·结团体有效密度ρ_e的影响因素 | 第23-25页 |
·原水浓度 C_0对有效密度ρ_e的影响 | 第23页 |
·聚丙烯酰胺 PAM 投量对有效密度ρ_e的影响 | 第23页 |
·上升流速 u_w对有效密度ρ_e的影响 | 第23页 |
·机械搅拌转速ω对有效密度ρ_e的影响 | 第23-25页 |
3 增效结团絮凝工艺优化投药小试试验 | 第25-31页 |
·小试目的 | 第25页 |
·小试条件 | 第25页 |
·试验药剂 | 第25页 |
·污泥来源 | 第25页 |
·原水水质 | 第25页 |
·小试方法 | 第25-27页 |
·试验仪器及装置 | 第25-26页 |
·试验条件控制 | 第26页 |
·试验步驟 | 第26-27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7-30页 |
·PAC 投量对出水的影响 | 第27-28页 |
·PAM 投量对出水的影响 | 第28-29页 |
·污泥投量对出水的影响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4 结团絮凝工艺处理低浊水的中试研究 | 第31-39页 |
·试验目的 | 第31页 |
·试验内容 | 第31页 |
·试验基本情况 | 第31-32页 |
·试验装置 | 第31-32页 |
·试验药剂 | 第32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2-37页 |
·流化床初次启动后的出水情况 | 第32-33页 |
·PAM 投加浓度对出水浊度的影响 | 第33页 |
·PAM 投量对出水浊度的影响 | 第33-34页 |
·PAC 投量对出水的影响 | 第34-35页 |
·系统运行稳定性探讨 | 第35-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5 增效结团絮凝工艺处理水库低浊水的中试研究 | 第39-53页 |
·试验目的 | 第39页 |
·试验基本情况 | 第39-40页 |
·试验装置 | 第39-40页 |
·试验药剂 | 第40页 |
·原水水质(春季低浊期) | 第40页 |
·试验内容 | 第40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0-52页 |
·污泥回流量对出水的影响(春季低浊期) | 第40-41页 |
·搅拌转速对出水的影响(春季低浊期) | 第41-42页 |
·PAM 投量对出水的影响(春季低浊期) | 第42页 |
·PAC 投量对出水的影响(春季低浊期) | 第42-43页 |
·上升流速对出水的影响(春季低浊期) | 第43-44页 |
·抗冲击负荷 | 第44-46页 |
·后续污泥回流点位置优选 | 第46-47页 |
·水质变化对出水的影响 | 第47-48页 |
·搅拌桨对出水的影响 | 第48-49页 |
·设备运行稳定性探讨 | 第49页 |
·扰流现象出现的原因分析 | 第49-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6 微砂增效结团絮凝工艺处理低浊高藻水的中试研究 | 第53-61页 |
·试验目的 | 第53页 |
·试验内容 | 第53页 |
·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 第53-54页 |
·中试系统 | 第53-54页 |
·试验药剂 | 第54页 |
·试验方法 | 第54页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54-60页 |
·搅拌转速优化 | 第54-55页 |
·微砂投量优化 | 第55-56页 |
·PAC 投量优化 | 第56-57页 |
·PAM 投量优化 | 第57-58页 |
·微砂增效结团絮凝工艺对藻类的去除效果 | 第58-59页 |
·微砂增效结团工艺初次启动及间歇运转情况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7 结论与建议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建议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