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间隔震在混合加层结构中的应用分析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31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加层改造概述 | 第10-12页 |
| ·加层改造必要性 | 第10-11页 |
| ·加层改造的优越性 | 第11-12页 |
| ·轻钢加层的应用概况 | 第12-13页 |
| ·轻钢加层的优缺点 | 第12-13页 |
| ·混合结构阻尼比的选取 | 第13-16页 |
| ·阻尼 | 第13-14页 |
| ·单一结构阻尼比 | 第14页 |
| ·混合结构阻尼比研究 | 第14-16页 |
| ·国内外轻钢加层工程实例 | 第16-19页 |
| ·国外工程实例 | 第16-17页 |
| ·国内轻钢加层工程实例 | 第17-19页 |
| ·控制技术 | 第19-20页 |
| ·被动控制 | 第19页 |
| ·主动控制 | 第19-20页 |
| ·半主动控制 | 第20页 |
| ·混合控制 | 第20页 |
| ·隔震系统的组成及优势 | 第20-22页 |
| ·隔震系统组成 | 第20-21页 |
| ·隔震与抗震比较优势 | 第21-22页 |
| ·层间隔震结构体系 | 第22-26页 |
| ·层间隔震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 ·层间隔震结构适用范围 | 第23-24页 |
| ·层间隔震结构特点 | 第24-26页 |
| ·隔震支座分类 | 第26-31页 |
| ·叠层橡胶隔震技术 | 第26-27页 |
| ·摩擦滑移隔震技术 | 第27-28页 |
| ·复合隔震技术 | 第28页 |
| ·摩擦摆式隔震技术 | 第28页 |
| ·其他隔震技术 | 第28-31页 |
| 第二章 层间隔震结构的反应谱分析 | 第31-53页 |
| ·工程概况 | 第31-32页 |
| ·隔震层参数及荷载类型 | 第32-33页 |
| ·隔震层参数 | 第32-33页 |
| ·荷载及场地类型 | 第33页 |
|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简介 | 第33-37页 |
| ·结构地震反应原理 | 第33页 |
|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 第33-35页 |
| ·设计反应谱 | 第35-37页 |
| ·反应谱分析结果 | 第37-52页 |
| ·无隔震支座振型图 | 第37-39页 |
| ·有隔震支座振型图 | 第39-41页 |
| ·特征值模态 | 第41-44页 |
| ·层间位移角 | 第44-49页 |
| ·层位移 | 第49-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三章 层间隔震结构时程反应分析 | 第53-75页 |
| ·地震波的选取 | 第53-54页 |
| ·时程分析法(直接动力分析法) | 第54-55页 |
| ·结构的时程反应分析理论 | 第54-55页 |
| ·时程反应分析结果 | 第55-73页 |
| ·周期与频率 | 第55-59页 |
| ·层剪力最大值 | 第59-62页 |
| ·层剪力时程曲线 | 第62-64页 |
| ·层倾覆弯矩最大值 | 第64-66页 |
| ·层位移 | 第66-69页 |
| ·顶层节点加速度 | 第69-71页 |
| ·顶层节点速度 | 第71-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 ·结论 | 第75页 |
| ·展望 | 第75-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 致谢 | 第81-83页 |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