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获奖通讯作品叙事视角的演变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国外研究 | 第10页 |
·国内研究 | 第10-12页 |
·选题意义 | 第12-14页 |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现实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特色及创新 | 第14-15页 |
1 叙事视角之于通讯作品的文体意义 | 第15-20页 |
·叙事视角的界定和分类 | 第15-17页 |
·什么是叙事学 | 第15-16页 |
·新闻文本中叙事视角的分类 | 第16-17页 |
·叙事视角在通讯类文体中的作用 | 第17-20页 |
2 全知视角:主导地位的日渐弱化 | 第20-29页 |
·全知视角的优势 | 第20-21页 |
·全知视角的分类 | 第21-23页 |
·编辑性全知视角 | 第21-22页 |
·中性的全知视角 | 第22-23页 |
·全知视角叙事主导地位弱化的原因 | 第23-29页 |
·全知视角易造成新闻失实 | 第24-26页 |
·受众本位意识的回归 | 第26-29页 |
3 叙事视角从单一向多元化趋势的转变 | 第29-40页 |
·限知视角:成功挑战单一视角新闻叙事的“先锋” | 第29-34页 |
·限制视角叙事在新闻文本中的发展历程 | 第29-32页 |
·“中国新闻奖”获奖通讯中限知视角的分类 | 第32-34页 |
·纯客观视角:艰难的探索和发展 | 第34-36页 |
·成功范例少且运用手法欠成熟 | 第34-35页 |
·在“有我”与“无我”之间艰难抉择 | 第35-36页 |
·复合视角:近年来通讯类文体叙事视角中的新力量 | 第36-38页 |
·复合视角叙事文本确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 第36-37页 |
·复合视角成为通讯中叙事视角的新力量 | 第37-38页 |
·小结 | 第38-40页 |
4 新闻叙事视角多元化的原因和实质 | 第40-45页 |
·新闻叙事视角多元化的原因 | 第40-42页 |
·对西方新闻学的去伪存真 | 第40-41页 |
·记者主动回到新闻现场 | 第41页 |
·多元价值社会对新闻叙事的必然要求 | 第41-42页 |
·新闻叙事视角多元化的实质 | 第42-45页 |
·反映当代社会生活视野更加广阔 | 第42-43页 |
·反映新闻作品更加生动活泼 | 第43-44页 |
·反映记者的角色逐渐从前台走向幕后 | 第44-45页 |
结束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