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26页 |
| ·选题依据与背景 | 第10-12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2页 |
| ·关于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的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关于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政策的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 ·关于政策效果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评述 | 第22页 |
| ·研究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22-24页 |
| ·研究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 2 相关基础理论 | 第26-38页 |
| ·技术创新理论 | 第26-31页 |
| ·熊彼特理论 | 第26-28页 |
| ·新熊彼特理论 | 第28-29页 |
| ·我国学者技术创新理论 | 第29-31页 |
| ·技术创新政策理论 | 第31-33页 |
| ·技术创新供给政策 | 第31-32页 |
| ·技术创新需求政策 | 第32页 |
| ·技术创新环境政策 | 第32-33页 |
| ·政策评价理论 | 第33-38页 |
| ·政策评价概念 | 第33-34页 |
| ·政策评价标准 | 第34页 |
| ·政策评价方法 | 第34-38页 |
| 3 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现行政策分析 | 第38-50页 |
| ·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政策概述 | 第38页 |
| ·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政策 | 第38-41页 |
| ·节能减排政策 | 第41-42页 |
| ·自主知识产权政策 | 第42-44页 |
| ·财税政策 | 第44-45页 |
| ·政府采购政策 | 第45-47页 |
| ·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政策效果的整体定性评价 | 第47-50页 |
| 4 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政策效果评价模型构建 | 第50-64页 |
| ·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政策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 第50-52页 |
| ·投入因素 | 第50-51页 |
| ·产出因素 | 第51页 |
| ·环境因素 | 第51-52页 |
| ·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政策效果指标筛选 | 第52-57页 |
|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52-53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 | 第53-54页 |
| ·基于因子分析的指标筛选 | 第54-57页 |
| ·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政策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第57-60页 |
| ·权重计算方法 | 第57-58页 |
| ·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58-60页 |
| ·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政策效果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60-64页 |
| ·相关模糊综合评价理论介绍 | 第60-61页 |
|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模型构建 | 第61-64页 |
| 5 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政策效果实证研究 | 第64-94页 |
| ·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政策效果评价的主要政策对象 | 第64-66页 |
| ·汽车产业发展政策 | 第64页 |
| ·汽车产业结构调整意见 | 第64-65页 |
| ·中国汽车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 第65页 |
| ·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 | 第65-66页 |
| ·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 第66页 |
| ·指标数据的收集与数据背景分析 | 第66-78页 |
| ·指标数据的收集 | 第66-69页 |
| ·指标数据背景分析 | 第69-78页 |
| ·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政策效果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78-82页 |
| ·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政策效果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 第82-85页 |
|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政策效果评价 | 第85-88页 |
| ·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政策效果评价的结果分析 | 第88-93页 |
| ·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政策整体效果分析 | 第88-89页 |
| ·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政策经济效益效果分析 | 第89-90页 |
| ·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政策技术投入效果评价分析 | 第90-91页 |
| ·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政策实施技术产出效果评价分析 | 第91-93页 |
| ·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政策效果的不足之处 | 第93-94页 |
| 6 完善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政策建议 | 第94-98页 |
| ·完善公平开放的汽车市场竞争环境 | 第94页 |
| ·加快调整汽车产业结构以防止产能过剩 | 第94-95页 |
| ·加大对汽车企业的财政投入 | 第95页 |
| ·政府采购多以自主品牌为主 | 第95-98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98-100页 |
| ·本文研究结论 | 第98页 |
| ·本文的创新与局限 | 第98-99页 |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98页 |
| ·局限性 | 第98-99页 |
| ·研究展望 | 第99-10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0-104页 |
| 致谢 | 第104-10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