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16页 |
| 1 引言 | 第16-2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6页 |
| ·大豆胶的特点 | 第16-17页 |
| ·豆胶的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 ·大豆蛋白的酸碱改性 | 第17-18页 |
| ·大豆蛋白的交联改性 | 第18页 |
| ·采用化学试剂修饰大豆蛋白 | 第18-19页 |
| ·仿生改性大豆蛋白 | 第19-20页 |
| ·蛋白酶改性大豆蛋白 | 第20页 |
| ·复合试剂改性大豆蛋白 | 第20页 |
|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 ·本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 第21-22页 |
| ·研究目标 | 第21页 |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2 试验材料 | 第22-23页 |
| ·试验原料 | 第22页 |
| ·化学试剂 | 第22-23页 |
| ·仪器及设备 | 第23页 |
| 3 试验方法 | 第23-29页 |
| ·传统豆胶的制备 | 第23页 |
| ·豆胶性能检测 | 第23-24页 |
| ·pH 值测定 | 第24页 |
| ·粘度测定 | 第24页 |
| ·固体含量测定 | 第24页 |
| ·固化时间测定 | 第24页 |
| ·适用期测定 | 第24页 |
| ·改性豆胶的制备方法 | 第24-26页 |
| ·酸法改性豆胶 | 第24页 |
| ·碱法改性豆胶 | 第24-25页 |
| ·酸碱联合改性豆胶 | 第25页 |
| ·酸盐碱联合改性豆胶 | 第25-26页 |
| ·改性豆胶各阶段反应时间的确定 | 第26页 |
| ·改性豆胶压板工艺设计 | 第26页 |
| ·活性物质改性豆胶试验 | 第26-27页 |
| ·活性物质用量计算 | 第26-27页 |
| ·活性物质改性豆胶工艺设计 | 第27页 |
| ·胶合板制作 | 第27页 |
| ·胶合板检测 | 第27-28页 |
| ·试件制作 | 第27-28页 |
| ·耐水胶合强度检测 | 第28页 |
| ·改性豆胶的仪器分析 | 第28-29页 |
| ·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28-29页 |
| ·X 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第29页 |
| ·热重(TG)分析 | 第29页 |
| 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29-53页 |
| ·传统豆胶 | 第29页 |
| ·改性豆胶 | 第29-34页 |
| ·酸法改性豆胶的结果与分析 | 第29-30页 |
| ·碱法改性豆胶的结果与分析 | 第30-31页 |
| ·酸碱联合改性豆胶的结果与分析 | 第31页 |
| ·酸盐碱联合改性豆胶的结果与分析 | 第31-33页 |
| ·豆胶酸盐碱改性方法小结 | 第33-34页 |
| ·改性豆胶各阶段反应时间的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4-35页 |
| ·改性豆胶压板工艺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5-37页 |
| ·酸盐碱改性豆胶的仪器分析及机理探讨 | 第37-43页 |
| ·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37-39页 |
| ·X 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第39-43页 |
| ·酸盐碱改性豆胶机理分析小结 | 第43页 |
| ·活性物质改性豆胶试验结果 | 第43-47页 |
| ·三聚氰胺改性H-F-N-DSF 的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3-44页 |
| ·双氰胺改性H-F-N-DSF 的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4页 |
| ·尿素改性H-F-N-DSF 的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4-45页 |
| ·丙烯酰胺改性H-F-N-DSF 的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5页 |
| ·三乙醇胺改性H-F-N-DSF 的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5页 |
| ·各活性物质改性豆胶的重复试验 | 第45-46页 |
| ·改性豆胶H-F-N-S-DSF 的成本概算 | 第46-47页 |
| ·活性物质改性豆胶小结 | 第47页 |
| ·对H-F-N-S-DSF 改性豆胶的仪器分析及机理探讨 | 第47-53页 |
| ·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47-48页 |
| ·X 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第48-52页 |
| ·热重(TG)分析 | 第52-53页 |
| 5 结论及建议 | 第53-57页 |
| ·结论 | 第53-56页 |
| ·问题及建议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