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前言 | 第6-8页 |
| 第一部分:“顾护正气”是中医治疗学重要的指导思想 | 第8-22页 |
| ·“顾护正气”的内涵 | 第8-11页 |
| ·“顾护正气”固有内涵 | 第8-9页 |
| ·“顾护正气”的新内涵 | 第9-11页 |
| ·“五虚勿近”是“虚则补之”重要的指导纲领 | 第11-16页 |
| ·因针致虚是不容忽视的潜在客观因素 | 第11-14页 |
| ·“五虚”本质是五脏气虚 | 第14-15页 |
| ·大虚之人忌施针术 | 第15-16页 |
| ·泻实须“要与之期” | 第16-22页 |
| ·泻实须“气定乃刺” | 第17-18页 |
| ·泻邪“要与之期” | 第18-22页 |
| 第二部分:“顾护正气”思想是中医治疗学应遵循的理论原则 | 第22-27页 |
| ·虚实夹杂之体,补虚为先 | 第22页 |
| ·中病即止,勿过其道 | 第22-23页 |
| ·同病异治 | 第23-25页 |
| ·标本兼治,攻补兼施 | 第25-27页 |
| 第三部分:“顾护正气”思想在治疗方法和手段中的体现 | 第27-33页 |
| ·药用 | 第27-28页 |
| ·药物乃为虚人之首选 | 第27页 |
| ·纯补之品也要“十去其九,无使过之” | 第27-28页 |
| ·因人制宜 | 第28页 |
| ·食疗 | 第28-30页 |
| ·针治 | 第30-32页 |
| ·灸疗 | 第32页 |
| ·其他 | 第32-33页 |
| 结语 | 第33-34页 |
| 致谢 | 第34-35页 |
| 参考文献 | 第35-38页 |
| 个人简历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