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疗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 缩略语表 | 第1-5页 |
|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引言 | 第8-10页 |
| 文献综述 | 第10-29页 |
| 1. 祖国医学对颈源性眩晕的认识 | 第10-14页 |
| ·概述 | 第10-11页 |
| ·祖国医学对发病机制的认识 | 第11-14页 |
| ·辩证分型及论治 | 第14页 |
| 2. 现代医学对颈源性眩晕的认识 | 第14-21页 |
| ·颈椎的相关解剖结构 | 第14-17页 |
| ·颈椎生物力学研究 | 第17页 |
| ·颈源性眩晕发病机制的探讨 | 第17-21页 |
| 3. 颈源性眩晕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第21-22页 |
| 4. 颈源性眩晕的治疗 | 第22-27页 |
| ·保守治疗 | 第22-27页 |
| ·手术治疗 | 第27页 |
| 5. 针刀治疗机理的研究 | 第27-29页 |
| ·疏通粘连,恢复颈部肌肉的动态平衡 | 第27页 |
| ·改善微循环,排出代谢产物 | 第27-28页 |
| ·松解继发性神经卡压 | 第28页 |
| ·镇痛作用 | 第28-29页 |
| 临床研究 | 第29-37页 |
| 1. 研究对象 | 第29-30页 |
| ·病例选择 | 第29页 |
| ·诊断标准 | 第29页 |
| ·病例纳入标准 | 第29-30页 |
| ·病例排除标准 | 第30页 |
| ·剔除及脱落标准 | 第30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 ·观察指标 | 第30页 |
| ·治疗方法 | 第30-31页 |
|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第31页 |
| ·统计学方法 | 第31页 |
| 3. 研究结果 | 第31-37页 |
| ·一般情况比较 | 第31-33页 |
| ·治疗后比较 | 第33-36页 |
| ·不良反应 | 第36-37页 |
| 讨论 | 第37-41页 |
| 1. 颈椎生物力学失衡对椎动脉、脊髓的影响 | 第37页 |
| 2. 治疗时针刀进针点的选取 | 第37-38页 |
| 3. 针刀疗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理论研究 | 第38-39页 |
| 4. 研究结果讨论 | 第39-40页 |
| 5.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40页 |
| 6. 设想与展望 | 第40-41页 |
| 结论 | 第41-42页 |
| 致谢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8页 |
| 附表 | 第48-52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2-54页 |
| 个人简历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