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1 绪论 | 第12-24页 |
·汶川大地震框架结构震害调查 | 第12-21页 |
·汶川地震中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破坏情况介绍 | 第12-20页 |
·汶川地震框架结构的震害特点 | 第20-21页 |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发展及选题背景 | 第21-23页 |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发展 | 第21-22页 |
·论文选题背景 | 第22-23页 |
·本文研究内容安排 | 第23-24页 |
2 动力时程分析中输入地震波的选择 | 第24-52页 |
·工程用强震记录数据库及其反应谱 | 第24-28页 |
·工程用强震记录数据库 | 第24-25页 |
·地震反应谱及其与规范谱的比较 | 第25-27页 |
·时程分析中地震记录的选择准则 | 第27-28页 |
·人工波生成技术 | 第28-41页 |
·生成人工波的常规方法 | 第29-31页 |
·地震动的空间变化效应 | 第31-36页 |
·多点完全非平稳人工波的生成技术 | 第36-39页 |
·多点人工波的频谱特性 | 第39-41页 |
·近断层地震动谱分析 | 第41-48页 |
·集集地震近断层地震记录数据库 | 第42-43页 |
·台湾集集近断层地震动的谱分析 | 第43-44页 |
·汶川近断层地震动的分析 | 第44-47页 |
·汶川地震与集集地震的反应谱的比较 | 第47-48页 |
·实例分析 | 第48-51页 |
·非近断层地震动作用 | 第49-50页 |
·近断层地震动作用 | 第50-51页 |
·小结 | 第51-52页 |
3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性能目标的讨论 | 第52-74页 |
·结构抗震设计性能目标讨论 | 第52-57页 |
·"中震不屈服"和"中震弹性"性能目标 | 第53-54页 |
·不同性能目标的构件内力组合效应 | 第54-57页 |
·不同性能目标下结构工程量分析 | 第57-65页 |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 第57-62页 |
·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 | 第62-65页 |
·不同性能目标下框架结构的超强能力评价 | 第65-71页 |
·抗震规范要求的抗震能力分析 | 第66页 |
·结构的抗倒塌(超强)能力评价 | 第66-71页 |
·汶川地震波作用下结构的响应分析 | 第71-73页 |
·单向水平汶川波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反应 | 第71-72页 |
·双向水平汶川波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反应 | 第72-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4 场地稳定性及其对高层建筑抗震性能影响 | 第74-109页 |
·工程概况与主要问题 | 第74-76页 |
·工程概况 | 第74-76页 |
·主要抗震问题 | 第76页 |
·抗震性能目标与输入地震动 | 第76-78页 |
·抗震性能目标的确定 | 第76-77页 |
·输入地震动 | 第77-78页 |
·场地-地基-结构体系分析模型 | 第78-87页 |
·分析软件选择及技术要点 | 第78-80页 |
·土体本构关系模型 | 第80-83页 |
·土-桩-结构体系的阻尼 | 第83-85页 |
·地基土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85页 |
·场地稳定性评价准则 | 第85-87页 |
·有限元分析模型 | 第87页 |
·工程场地抗震稳定性分析 | 第87-100页 |
·场地二维有限元模型及参数 | 第87-89页 |
·场地自振特性及地应力平衡分析 | 第89-90页 |
·场地的抗震稳定性分析 | 第90-100页 |
·支护结构的抗震性能及其对上部结构的影响 | 第100-108页 |
·支护方案 | 第100-101页 |
·三维分析模型 | 第101-102页 |
·支护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 第102-107页 |
·支护结构对上部结构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5 水平多点激励对场地和支护方案抗震性能影响 | 第109-129页 |
·运动方程及输入地震动 | 第109-112页 |
·多点激励的运动方程 | 第109-110页 |
·多点激励地震动 | 第110-112页 |
·水平多点激励对地震反应的影响 | 第112-127页 |
·多点激励对场地反应的影响 | 第112-117页 |
·多点激励对堤岸挡墙地震反应的影响 | 第117-120页 |
·多点激励对支护桩地震反应的影响 | 第120-127页 |
·本章小结 | 第127-129页 |
6 双向地震动下场地非线性对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影响 | 第129-146页 |
·分析模型及基本参数 | 第129-135页 |
·分析模型 | 第129-133页 |
·输入地震动 | 第133页 |
·分析步设置与接触处理 | 第133-135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135-145页 |
·自振特性分析 | 第135页 |
·结构水平绝对加速度反应分析 | 第135-136页 |
·结构层间位移反应分析 | 第136-137页 |
·梁端弯矩反应分析 | 第137-138页 |
·柱内力反应分析 | 第138-142页 |
·剪力墙内力反应分析 | 第142-144页 |
·计算结果的讨论 | 第144-145页 |
·小结 | 第145-146页 |
结论 | 第146-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56页 |
附录A 强震记录数据库 | 第156-159页 |
附录B 归一化振型参与系数的推导 | 第159-161页 |
附录C 多点人工波程序 | 第161-166页 |
附录D 框架结构不同抗震等级的设计基本要求和抗震措施 | 第166-168页 |
附录E 抗震墙结构不同抗震等级的设计基本要求和抗震措施 | 第168-169页 |
附录F 土的静动力特性试验研究 | 第169-175页 |
附录G "泉州中芸州工程场地抗震稳定性研究"项目审查意见 | 第175-17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76-178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178-179页 |
致谢 | 第179-1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