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4页 |
·我国水产品安全现状 | 第12页 |
·罗红霉素研究概述 | 第12-17页 |
·罗红霉素的理化性质 | 第13页 |
·罗红霉素的抗菌谱 | 第13页 |
·罗红霉素的作用机理 | 第13-14页 |
·罗红霉素的应用 | 第14-15页 |
·罗红霉素的不良作用 | 第15页 |
·罗红霉素的检测方法 | 第15-17页 |
·不确定度的研究概述 | 第17-20页 |
·不确定度的意义 | 第17页 |
·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 第17-20页 |
·不确定度的应用 | 第20页 |
·药代动力学研究综述 | 第20-23页 |
·药代动力学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药动学研究目的 | 第21页 |
·水产动物药动学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水产药代学研究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2-23页 |
·选题意义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罗红霉素在中华鳖血液中残留检测方法研究 | 第24-3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4-27页 |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实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4-25页 |
·实验药品与试剂 | 第25页 |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25-27页 |
·实验结果 | 第27-34页 |
·质谱条件优化结果 | 第27-31页 |
·前处理方法研究的结果 | 第31-32页 |
·标准工作曲线和检出限 | 第32-33页 |
·回收率与精密度试验结果 | 第33页 |
·方法应用 | 第33-34页 |
·讨论 | 第34-36页 |
·关于提取剂的选择 | 第34页 |
·关于PH值的选择 | 第34-35页 |
·与其它方法的比较 | 第35-36页 |
第三章 罗红霉素在中华鳖血浆中残留检测方法的不确定度评定 | 第36-4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实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36页 |
·实验药品与试剂 | 第36页 |
·方法步骤 | 第36页 |
·不确定度评定模型 | 第36-37页 |
·不确定度分量的主要来源 | 第37页 |
·不确定度分量的评定 | 第37-41页 |
·取样时引入的不确定度 | 第38页 |
·定容体积引入的不确定度 | 第38页 |
·上机液浓度测定引入的不确定度 | 第38-41页 |
·讨论 | 第41-44页 |
·不确定度来源 | 第41页 |
·小确定度的计算 | 第41-42页 |
·不确定度的意义及减少不确定度的方法 | 第42-44页 |
第四章 罗红霉素在中华鳖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 第44-5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4-48页 |
·实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44页 |
·实验药品与试剂 | 第44-45页 |
·实验对象 | 第45页 |
·饲养方法 | 第45-46页 |
·检测方法 | 第46-48页 |
·实验结果 | 第48-53页 |
·血浆样品的检测 | 第48-49页 |
·肌肉样品的检测 | 第49-51页 |
·肝脏样品的检测 | 第51-52页 |
·药动学参数的计算 | 第52-53页 |
·休药期验证 | 第53页 |
·讨论与分析 | 第53-58页 |
·房室选择及方程 | 第53-54页 |
·不同组织的差异 | 第54-56页 |
·消除半衰期及休药期探讨 | 第56-58页 |
第五章 罗红霉素在中华鳖血液中代谢产物的初步研究 | 第58-6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8-59页 |
·实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58页 |
·实验药品与试剂 | 第58页 |
·给药方法 | 第58页 |
·检测方法 | 第58-59页 |
·实验结果 | 第59-61页 |
·讨论与分析 | 第61-64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64-66页 |
·罗红霉素残留检测方法的研究 | 第64页 |
·检测方法的不确定度研究 | 第64页 |
·药动学研究 | 第64页 |
·罗红霉素代谢产物及代谢途径研究 | 第64-65页 |
·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附录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