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选题来源 | 第9页 |
·相关概念阐述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1-12页 |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小结 | 第15-16页 |
2 西方园林艺术对近现代杭州公园的影响历程 | 第16-25页 |
·近代 | 第16-19页 |
·1840 年-1911 年 | 第16-17页 |
·1912 年-1948 年 | 第17-19页 |
·现代 | 第19-23页 |
·1949—1965 年 | 第19-21页 |
·1966—1976 年 | 第21-22页 |
·1977 至今 | 第22-23页 |
·小结 | 第23-25页 |
3 西方园林艺术对近现代杭州公园产生影响的因素 | 第25-37页 |
·政治因素 | 第25-29页 |
·经济因素 | 第29-32页 |
·社会因素 | 第32-35页 |
·文化发展 | 第32-34页 |
·生活需求 | 第34-35页 |
·小结 | 第35-37页 |
4 重要园林工作者与西方园林设计公司及其作品 | 第37-56页 |
·园林工作者及其作品 | 第37-51页 |
·余森文与西湖风景区公园的建设 | 第37-39页 |
·孙筱祥与花港观鱼公园 | 第39-43页 |
·陈封怀与杭州植物园 | 第43-46页 |
·刘延捷与太子湾公园 | 第46-51页 |
·园林设计公司及其作品 | 第51-54页 |
·SWA 及其作品 | 第52-53页 |
·PLACE 及其作品 | 第53-54页 |
·小结 | 第54-56页 |
5 西方园林设计理念、造园风格与总体布局对近现代杭州公园的影响 | 第56-68页 |
·西方园林设计理念的影响 | 第56-63页 |
·西方现代公园设计理念 | 第56-57页 |
·对杭州公园设计理念的影响 | 第57-63页 |
·西方园林造园风格的影响 | 第63-64页 |
·西方园林造园风格 | 第63页 |
·对杭州公园造园风格的影响 | 第63-64页 |
·西方园林总体布局的影响 | 第64-66页 |
·西方园林总体布局特点 | 第64-65页 |
·对杭州公园总体布局的影响 | 第65-66页 |
·小结 | 第66-68页 |
6 西方造园手法对近现代杭州公园的影响 | 第68-91页 |
·园林植物造景 | 第68-76页 |
·植物引种 | 第68-69页 |
·设计形式 | 第69-76页 |
·园林建筑营造 | 第76-81页 |
·营造手法 | 第76-77页 |
·建筑分析 | 第77-81页 |
·园林水体处理 | 第81-84页 |
·水体布局 | 第81页 |
·水岸处理 | 第81-84页 |
·水中岛屿 | 第84页 |
·园林山石营造 | 第84-88页 |
·岩石园营造 | 第84-87页 |
·西式雕塑营造 | 第87-88页 |
·小结 | 第88-91页 |
7 启示与思考:杭州历史进程中的“西方园林风” | 第91-105页 |
·历史启示:杭州“西方园林风”的时代意义 | 第91-92页 |
·关于中国传统园林 | 第91页 |
·关于西方园林 | 第91-92页 |
·关于杭州的“西方园林风” | 第92页 |
·现实思考:杭州公园今后的发展 | 第92-97页 |
·古今融合:适应现代生活,体现时代特色 | 第93-94页 |
·中西贯通:汲取西方文明成果,创新时代文化 | 第94-95页 |
·地域性表达:走向富有地域特色的杭州新园林 | 第95-97页 |
·案例分析 | 第97-105页 |
·植物园规划设计——以宁波植物园概念规划设计为例 | 第97-100页 |
·风景旅游区——以杭州湘湖二期湖堤湖岸景观设计为例 | 第100-105页 |
8 结语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08页 |
图表索引 | 第108-112页 |
个人简介 | 第112-113页 |
导师简介 | 第113-114页 |
致谢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