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汉学讲堂设计研究--兼论风景历史环境下的设计策略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7-21页 |
| ·选题的背景与项目概况 | 第7-16页 |
| ·徐州汉文化景区简述 | 第7-8页 |
| ·徐州城市背景 | 第8页 |
| ·徐州汉文化景区的建成环境评价 | 第8-14页 |
| ·徐州汉学讲堂项目概况 | 第14-15页 |
| ·徐州汉文化景区周边环境现状 | 第15-16页 |
| ·相关概念释义 | 第16-17页 |
| ·遗址博物园区 | 第16页 |
| ·续建 | 第16页 |
| ·与“扩建”等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 第16-17页 |
| ·风景环境 | 第17页 |
| ·历史环境 | 第17页 |
| ·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方法 | 第17-20页 |
|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7-18页 |
| ·研究的方法 | 第18-20页 |
| ·小结 | 第20-21页 |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设计策略研究 | 第21-29页 |
| ·概述 | 第21页 |
| ·相关理论 | 第21-23页 |
| ·中国传统风景环境观 | 第21-22页 |
| ·有机建筑 | 第22页 |
| ·地域主义 | 第22-23页 |
| ·文脉主义 | 第23页 |
| ·相关设计策略与实例 | 第23-28页 |
| ·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借景、对景手法 | 第23-24页 |
| ·隐匿与显露的设计策略 | 第24-25页 |
| ·隈研吾的“让建筑消失”设计策略 | 第25-27页 |
| ·减弱体量感的设计手法 | 第27-28页 |
| ·小结 | 第28-29页 |
| 第3章 徐州汉学讲堂设计重点研究 | 第29-54页 |
| ·历史环境的保护 | 第29-32页 |
| ·徐州汉文化景区及周边环境分析与评价 | 第29-30页 |
| ·徐州汉文化景区文物及环境保护性法规 | 第30-31页 |
| ·选址研究 | 第31-32页 |
| ·风景环境的利用与处理 | 第32-44页 |
| ·建设地段环境分析 | 第32-35页 |
| ·风景资源的利用 | 第35-40页 |
| ·不良景观的处理 | 第40-43页 |
| ·地形、地貌的利用 | 第43-44页 |
| ·风景环境的协调 | 第44-51页 |
| ·通过减小建筑体量协调风景环境 | 第45页 |
| ·通过减弱体量感协调风景环境 | 第45-48页 |
| ·通过控制形态因素协调风景环境 | 第48-51页 |
| ·历史文脉的继承与延续 | 第51-54页 |
| 第4章 总结 | 第54-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附录 A 徐州汉学讲堂设计图纸 | 第59-97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