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第12-22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2. 延迟满足概述 | 第13-16页 |
·延迟满足的概念与本质 | 第13页 |
·延迟满足的冷热系统模型 | 第13-14页 |
·延迟满足的已有研究 | 第14-15页 |
·延迟满足的实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3. 学业延迟满足概述 | 第16-22页 |
·学业延迟满足的概念 | 第16-17页 |
·学业延迟满足、自我调控学习和元认知 | 第17-18页 |
·学业延迟满足的研究 | 第18-22页 |
第二部分 研究假设和设计思路 | 第22-26页 |
1. 国内学业延迟满足的现状和不足 | 第22页 |
2. 研究的意义 | 第22-23页 |
3. 研究的创新 | 第23-24页 |
4.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24页 |
5. 研究假设 | 第24-26页 |
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 | 第26-59页 |
研究一 初中生学业延迟满足与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的关系研究 | 第26-41页 |
1.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研究工具 | 第26-27页 |
·研究对象 | 第27页 |
·研究过程 | 第27-28页 |
·研究数据处理 | 第28页 |
3. 研究结果 | 第28-36页 |
·初中生学业延迟满足的描述性统计及分布情况 | 第28-30页 |
·初中生学业延迟满足、学业成绩、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差异检验 | 第30-33页 |
·初中生学业延迟满足、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相关分析 | 第33-35页 |
·初中生学业成绩、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对学业延迟满足的回归分析 | 第35-36页 |
4. 研究一结论 | 第36页 |
5. 研究一讨论 | 第36-41页 |
·初中生学业延迟满足分布情况 | 第36-37页 |
·初中生学业延迟满足的性别差异 | 第37-38页 |
·初中生学业延迟满足与学业成绩、学习策略和学习动机的关系 | 第38-40页 |
·初中生学业延迟满足的影响机制 | 第40-41页 |
研究二 初中生学科延迟满足的探索实验研究 | 第41-59页 |
1. 实验目的 | 第41页 |
2. 研究设计 | 第41-46页 |
·实验被试 | 第41-42页 |
·实验材料 | 第42-43页 |
·实验仪器 | 第43页 |
·实验设计 | 第43-45页 |
·实验步骤 | 第45-46页 |
·研究数据处理 | 第46页 |
3. 实验结果 | 第46-53页 |
·初中生延迟满足实验描述性统计及分布情况 | 第46-48页 |
·初中生一般延迟满足与学科延迟满足的特点 | 第48-50页 |
·初中生一般与学科延迟满足能力性别差异检验 | 第50-52页 |
·初中生一般、学科、学业延迟满足和学业成绩的相关分析 | 第52-53页 |
4. 研究二结论 | 第53-54页 |
5. 研究二讨论 | 第54-59页 |
·初中生一般延迟满足与学科延迟满足的分布情况 | 第54-55页 |
·初中生延迟满足的性别差异检验 | 第55-56页 |
·初中生各延迟满足与学业延迟满足的相关分析 | 第56-57页 |
·初中生各延迟满足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 第57-59页 |
第四部分 总讨论 | 第59-63页 |
1. 研究设计的讨论 | 第59-61页 |
·延迟满足奖励物的选择 | 第59页 |
·延迟满足的持久性 | 第59-60页 |
·延迟满足的任务设计 | 第60-61页 |
2.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第61-63页 |
附录1:施测问卷 | 第63-70页 |
附录2:数学实验材料 | 第70-72页 |
附录3:英语实验材料 | 第72-74页 |
附录4:数学答题纸 | 第74-75页 |
附录5:一般延迟满足实验指导语 | 第75-76页 |
附录6:数学延迟满足实验指导语 | 第76-77页 |
附录7:英语延迟满足实验指导语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后记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