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信贷论文

我国农村社会信用理念的生成及其法律保障--以农村信用社的变迁为对象的研究

摘要第1-14页
ABSTRACT第14-18页
导论:问题、范畴、沿革与进路第18-47页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第18-23页
 第二节 信用理念的涵义界定与比较观察第23-34页
  一、"信任"、"信用"概念辨析第23-25页
  二、"信用理念"的概念界定第25-27页
  三、中西信用理念沿革的比较观察第27-34页
 第三节 信用理念与法治的共生逻辑第34-42页
  一、信用理念与中国农村社会秩序推进: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协调统一第34-38页
  二、信用理念与法治的契合:行走在中国法治建设的路上第38-42页
 第四节 研究进路与框架结构第42-47页
第一章 我国农村社会信用理念变迁的整体性描述第47-74页
 第一节 现代信用合作思想的引进和信用理念的形成第47-57页
  一、先进思想的引进和传统信用理念的振荡第47-50页
  二、农业的商品化、农民市场行为的进化和新型借贷关系的出现第50-54页
  三、农村信用社雏形及其薄弱的信用基础第54-57页
 第二节 计划经济体制下信用主体现代信用理念的缺失第57-65页
  一、平均主义思想对信用主体现代信用理念发展的遏制第57-60页
  二、落后的经济制度导致农民信用观念的淡薄第60-62页
  三、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与制度信用的背离第62-65页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农村社会的信用理念演进第65-74页
  一、改革开放初期农民信用理念的进化及实践第66-68页
  二、农民传统信任格局的变迁第68-70页
  三、基于农村信用社中介作用的现代货币信用的发展第70-74页
第二章 我国农村社会信用理念的生成机理第74-105页
 第一节 我国传统信用理念主要面向第74-77页
  一、基于地缘的信用互助理念第74-75页
  二、基于血缘关系的信用互助理念第75页
  三、对基于血缘、地缘的信任互助理念的进一步分析第75-77页
 第二节 农户信用约束的实证分析——一个框架性的描述第77-86页
  一、总体还款意愿描述第77-78页
  二、还款的影响因素分析第78-86页
 第三节 金融产品与农村社会信用理念演进第86-97页
  一、农村信用社金融产品的变迁路径第86-87页
  二、信用社金融产品对农民信用理念的作用机制第87-97页
 第四节 制度约束与农民信用理念的生成第97-105页
  一、农户联保对农户信用养成的激励作用第97-102页
  二、制度约束对农民信用养成的促进作用——基于模型的分析第102-105页
第三章 我国农村社会信用理念生成过程存在的问题第105-121页
 第一节 农村信用治理环境的变迁与潜在的风险第105-116页
  一、社会失范与农村信用理念的生成第105-109页
  二、制度缺陷与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第109-113页
  三、人际信任到制度信任变迁的过程性第113-116页
 第二节 农村信用领域内的法律治理第116-121页
  一、农村金融法律制度变迁的历史性考察第116-118页
  二、对信用的立法现状分析第118-119页
  三、农村法律治理信用的缺陷与不足第119-121页
第四章 我国农村社会信用理念生成的合作化路径第121-146页
 第一节 合作社的概念及其法律地位第121-123页
 第二节 农村信用社对农村社会信用的治理机制第123-136页
  一、完善农村信用社内部治理,提高自身信誉第123-129页
  二、规范农村信用社外部治理,创造制度依靠第129-136页
 第三节 农村社会信用理念生成的路径探索:合作化第136-146页
  一、合作组织与信用理念的生成第136-140页
  二、供销联合与信用理念的生成第140-142页
  三、合作社经济对农民信用理念的提升作用第142-146页
第五章 信用理念生成的法治化路径—兼论征信系统的功用及改进第146-180页
 第一节 日渐发展完善的征信系统第146-161页
  一、建立社会征信系统的意义第146-149页
  二、中国信用体系发展情况—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建立第149-157页
  三、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健全社会征信系统第157-161页
 第二节 立法完善与信用理念的生成第161-173页
  一、信用立法的现实意义第161-163页
  二、征信行业的法律规制第163-166页
  三、信用制度立法体系的完善第166-173页
 第三节 政府法治与农村社会信用理念的生成第173-180页
  一、"烽火戏诸侯"引发的思考第173-175页
  二、行政法制与农村社会信用理念的生成第175-177页
  三、控权理念与农村社会信用理念的生成第177-180页
结语第180-183页
参考文献第183-193页
附录一:调查问卷第193-199页
附录二:本文图标索引第199-200页
致谢第200-20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201-202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202页

论文共2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无线通信系统中基于跨层优化的TCP协议研究
下一篇:湖南移动有限公司3G营销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