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1-15页 |
|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 ·AM真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样地简介 | 第12页 |
| ·毛乌素沙地 | 第12页 |
| ·陕西榆林沙生植物园 | 第12页 |
| ·克隆植物 | 第12-13页 |
| ·研究目标植物简介 | 第13-15页 |
| ·油蒿(Artemisia ordosica) | 第13页 |
| ·羊柴(Hedysarum mongonicum) | 第13-14页 |
| ·沙鞭(Psammochoa villosa) | 第14-15页 |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5-21页 |
| ·丛枝菌根概述 | 第15页 |
| ·AM真菌的分类 | 第15-16页 |
| ·AM真菌系统分类 | 第16-17页 |
| ·主要的鉴定方法 | 第16-17页 |
| ·形态特征分类 | 第16-17页 |
| ·组织化学分类法 | 第17页 |
| ·比较解剖学分类法 | 第17页 |
| ·生物化学分类法 | 第17页 |
| ·生态因子对AM真菌的影响 | 第17-19页 |
| ·气候因子 | 第17页 |
| ·宿主植物 | 第17-18页 |
| ·土壤因子 | 第18-19页 |
| ·光照 | 第19页 |
| ·季节 | 第19页 |
| ·丛枝菌根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 第19-21页 |
| 第3章 克隆植物根围AM真菌种质资源 | 第21-3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1页 |
| ·样品采集 | 第21页 |
| ·AM真菌孢子分离和鉴定 | 第21页 |
| ·AM真菌的鉴定 | 第21-22页 |
| ·AM真菌种质资源 | 第2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2-28页 |
| ·已鉴定种的描述 | 第23-28页 |
| ·部分种的电镜描述 | 第28页 |
| ·讨论 | 第28-30页 |
| 第4章 克隆植物根围AM真菌的时空分布 | 第30-3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 ·样品采集 | 第30页 |
| ·菌根侵染率测定 | 第30页 |
|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 第30页 |
| ·数据分析 | 第30-3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1-38页 |
| ·非克隆植物根围AM真菌和土壤因子时空分布 | 第31-33页 |
| ·克隆植物根围AM真菌和土壤因子时空分布 | 第33-37页 |
| ·AM真菌与土壤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37-38页 |
| ·讨论 | 第38-39页 |
| 第5章 克隆植物生长对AM真菌的影响 | 第39-4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9页 |
| ·样方的选择标记 | 第39页 |
| ·样品采集 | 第39页 |
| ·样品测定 | 第3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1页 |
| ·克隆植物入侵对土壤理因子的影响 | 第39-40页 |
| ·克隆植物入侵对AM真菌的影响 | 第40-41页 |
| ·讨论 | 第41-43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3-45页 |
| ·主要结论 | 第43-44页 |
| ·展望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附录 | 第53-60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