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八王寺”历史脉络 | 第10页 |
| ·“八王寺”重建始末 | 第10-11页 |
| ·“八王书院”与建大结缘 | 第11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2-16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发展趋势 | 第14-16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理论基础概述与分析 | 第18-28页 |
| ·中国科举状元相关知识 | 第18页 |
| ·科举考试的起始 | 第18页 |
| ·中国科举状元人数与“八王书院”状元人数 | 第18页 |
| ·壁画相关知识 | 第18-28页 |
| ·壁画释义 | 第18-19页 |
| ·壁画的表现技艺 | 第19-21页 |
| ·壁画的功用和价值 | 第21-24页 |
| ·壁画的绘制材料 | 第24-28页 |
| 第三章 “八王书院”状元肖像壁画绘制技法 | 第28-52页 |
| ·“八王书院”壁画与纸上绘画的区别 | 第28-29页 |
| ·中国绘画的语言特点 | 第29-30页 |
| ·起稿(以辽金元状元肖像为主) | 第30-39页 |
| ·辽金元状元形象把握 | 第31-37页 |
| ·状元肖像背景处理 | 第37-39页 |
| ·传统与写实线条并用勾线 | 第39-45页 |
| ·传统线描程式—十八描 | 第39-41页 |
| ·写实工笔人物线条? | 第41页 |
| ·“八王书院”壁画线描技法 | 第41-45页 |
| ·打墨底 | 第45-47页 |
| ·染色 | 第47-52页 |
| ·分染 | 第48-49页 |
| ·统染 | 第49-50页 |
| ·洗色 | 第50页 |
| ·罩染 | 第50-51页 |
| ·特殊技法 | 第51-52页 |
| 第四章“八王书院”状元肖像壁画保护方案拟定前的若干问题分析 | 第52-71页 |
| ·从以往壁画保护方案中汲取的经验 | 第52-55页 |
| ·莫高窟壁画保护方案 | 第52-53页 |
| ·乐宫壁画保护方案 | 第53-55页 |
| ·颜料分析 | 第55-66页 |
| ·中国画颜料初步研究 | 第55-57页 |
| ·色彩变色原因 | 第57-62页 |
| ·“八王书院”壁画绘制颜料颜色 | 第62-66页 |
| ·胶质分析 | 第66-68页 |
| ·动、植物胶 | 第66-67页 |
| ·现代工业用胶 | 第67页 |
| ·粘合剂的耐老化性比对 | 第67-68页 |
| ·坦培拉 | 第68-69页 |
| ·“八王书院”地理位置及温度湿度分析 | 第69-71页 |
| ·沈阳气候 | 第69-70页 |
| ·温度 | 第70页 |
| ·湿度 | 第70-71页 |
| 第五章“八王书院”状元肖像壁画保护方案提出 | 第71-80页 |
| ·“八王书院”采光照明方案 | 第71-76页 |
| ·“八王书院”壁画照明研究的重要性 | 第71页 |
| ·“八王书院”壁画照明的整体风格 | 第71-72页 |
| ·如何减少天然光对“八王书院”局部壁画的损坏 | 第72-75页 |
| ·照明显色性对壁画的影响 | 第75页 |
| ·“八王书院”人工光源的选择—冷光源 | 第75-76页 |
| ·墙面保护 | 第76-77页 |
| ·温度、湿度的保证方案 | 第77-80页 |
| ·适合“八王书院”壁画的温度和湿度标准 | 第77-78页 |
| ·“八王书院”壁画温度和湿度保证方法 | 第78-80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80-82页 |
| ·论文的研究成果 | 第80-81页 |
|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81-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 作者简介 | 第84页 |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得奖励 | 第84页 |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4-85页 |
| 致谢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