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机械、仪表工业论文--机械零件及传动装置论文--液压传动论文

逆系统方法在电液位置伺服系统中的应用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第1章 绪论第9-16页
   ·课题来源及课题的目的和意义第9-11页
   ·电液伺服系统的特点及其影响第11-13页
   ·控制策略的应用概况第13-15页
     ·PID控制第13页
     ·模糊控制(FC)第13页
     ·自适应控制(AC)第13-14页
     ·鲁棒控制第14页
     ·变结构控制(VSC)第14页
     ·神经网络控制(NNC)第14页
     ·其它控制方法第14-15页
   ·本文所研究的内容第15-16页
第2章 电液伺服系统的建模第16-30页
   ·电液伺服系统第16-18页
     ·系统的结构原理第16-17页
     ·位置控制系统参数的确定第17-18页
   ·传统线性化第18-22页
     ·传统线性化原理第18-19页
     ·电液伺服位置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第19-22页
   ·非线性模型第22-28页
     ·动力机构的基本方程第22-25页
     ·非线性模型建立第25-27页
     ·模型仿真第27-28页
   ·本章小结第28-30页
第3章 逆系统理论第30-44页
   ·系统的可逆性及逆系统第31-33页
   ·单变量系统讨论第33-34页
   ·伪线性系统第34-36页
   ·非线性系统的逆第36-40页
     ·引言第36页
     ·相对阶数第36-37页
     ·可逆性的充分必要条件第37-40页
   ·逆系统方法原理第40-43页
     ·基本原理第40页
     ·一般求逆算法第40-43页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4章 逆系统方法在电液伺服系统中的应用第44-63页
   ·电液伺服系统的可逆性第44-48页
     ·电液伺服系统可逆性分析第44-45页
     ·建立伪线性系统第45-47页
     ·验证伪线性系统的准确性第47-48页
   ·控制器的设计第48-53页
     ·线性PID控制器第49-51页
     ·伪线性系统控制器设计第51-53页
   ·系统实验分析第53-61页
     ·与实验台的联接第53-54页
     ·实验结果分析第54-57页
     ·控制器对比分析第57-59页
     ·误差分析第59-61页
   ·本章小结第61-63页
结论第63-65页
参考文献第65-6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9-70页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第70页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第70页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涉密论文管理第70-71页
致谢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的认定
下一篇:论我国军职罪的立法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