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1 前言 | 第7-8页 |
2 前人的研究 | 第8-14页 |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在田间发生、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 | 第8-10页 |
·影响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在田间发生、发展的条件 | 第8-9页 |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在田间发生、发展、流行规律 | 第9-10页 |
·噬菌体技术的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 第10-14页 |
·噬菌体技术应用于植物细菌病害的测报的情况 | 第10-12页 |
·关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噬菌体的专化性及溶菌型的研究 | 第12-13页 |
·大、小斑型噬菌体的问题 | 第13-14页 |
3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14-16页 |
·湖北省细菌性条斑病菌与噬菌体之间的互作关系的研究 | 第14页 |
·在人工接种条件下病原细菌噬菌体来源的研究 | 第14-15页 |
·稻田水中细菌性条斑病菌噬菌体的数量检测方法的比较研究 | 第15页 |
·湖北省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发展与稻田水中噬菌体数量消长关系的研究 | 第15-16页 |
4 材料与方法 | 第16-23页 |
·湖北省细菌性条斑病与噬菌体之间的互作关系的研究 | 第16-18页 |
·供分离细条病菌菌株、噬菌体的病叶来源 | 第16页 |
·细条病菌菌株的分离 | 第16-17页 |
·指示菌株培养方法 | 第17页 |
·噬菌体的分离、纯化和保存 | 第17-18页 |
·湖北省10个细条病病菌噬菌体溶菌型的比较研究 | 第18页 |
·在人工接种条件下病原细菌噬菌体来源的研究 | 第18-19页 |
·供试材料 | 第18-19页 |
·试验方法 | 第19页 |
·稻田水中细条病噬菌体的检测方法的比较研究 | 第19-21页 |
·供试材料 | 第19-20页 |
·试验方法 | 第20-21页 |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发展与稻田水中噬菌体数量消长之间的关系 | 第21-23页 |
·试验地点 | 第21页 |
·试验方法 | 第21-23页 |
5 结果与分析 | 第23-41页 |
·湖北省十水稻细条病区病菌和噬菌体的分离纯化 | 第23-26页 |
·噬菌体的分离 | 第23页 |
·病叶浸山液的三种处理方法对噬菌体的分离的影响 | 第23-24页 |
·噬菌体的纯化 | 第24页 |
·指示菌株培养方法的选择 | 第24页 |
·湖北省十个细条病菌噬菌体溶菌型的比较研究 | 第24-26页 |
·在人工接种条件下病原细菌噬菌体来源的研究 | 第26-27页 |
·不同接种方法植株发病与田水中噬菌体的检出情况 | 第26页 |
·稻白叶枯菌自然组合菌B-1和单胞克隆子Ⅳ-16接种后发病及噬菌体检测情况 | 第26-27页 |
·稻田水中细条病菌噬菌体的数量检测方法的比较研究 | 第27-29页 |
·指示菌的培养方法的选择 | 第27-28页 |
·不同时期田水杂菌对噬菌斑观察计数的影响 | 第28页 |
·对细菌过滤器、氯仿和离心法处理病田水防杂菌污染效果的比较 | 第28页 |
·细菌过滤器和不同浓度氯仿处理对噬菌斑出现的影响 | 第28-29页 |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发展与稻田水中噬菌体数量消长之间的关系 | 第29-41页 |
·早稻细条病病情的发生、发展与田水中噬菌体数量消长的关系 | 第29-31页 |
·中稻细条病病情的发生、发展与田水中噬菌体数量消长的关系 | 第31-35页 |
·晚稻细条病病情的发生、发展与田水中噬菌体数量消长的关系 | 第35-39页 |
·气候条件对稻细条病的发生、发展及噬菌体数量的影响 | 第39-41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41-46页 |
·湖北省细菌性条斑病与噬菌体之间的互作关系的研究 | 第41-42页 |
·关于从水稻细条病病叶分离噬菌体的方法的比较 | 第41页 |
·关于指示菌培养方法的选择 | 第41页 |
·关于噬菌斑大小差异的比较 | 第41-42页 |
·关于水稻细条病菌噬菌体的溶菌型分化 | 第42页 |
·在人工接种条件下病原细菌噬菌体来源的研究 | 第42-43页 |
·田水中细条病菌噬菌体的数量检测方法的比较研究 | 第43-44页 |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发展与稻田水中噬菌体数量消长之间的关系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英文摘要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