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利工程基础科学论文--泥沙动力学、河流动力学论文--河道演变论文

器测时期以来长江河口泥沙冲淤及其入海通量研究

内容提要第1-6页
英文摘要第6-8页
目录第8-11页
图目录第11-14页
表目录第14-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30页
 一 研究河口泥沙通量的科学意义第16-17页
 二 河口泥沙通量的研究现状第17-23页
 三 本文主要工作第23-25页
 参考文献第25-30页
第二章 长江中下游水沙通量与河槽演变第30-41页
 一 来水来沙通量第30-34页
 二来水来沙变化过程第34-37页
 三 河槽演变第37-39页
 四 主要结论第39-40页
 参考文献第40-41页
第三章 长江口海图深度基准面与高程基准面第41-57页
 一 基准面简介及其意义第41-42页
 二 长江口地区高程基准面第42-45页
 三 海图理论深度基准面推算第45-47页
 四 理论深度基准面计算实现及验证第47-52页
 五 长江河口地区不同深度基准面计算与比较第52-55页
 六 小结第55页
 参考文献第55-57页
第四章 地理信息系统与数字高程模型在河口海岸研究中的应用第57-68页
 一 地理信息系统与数字高程模型第57-62页
 二 GIS和DEM在河口海岸地貌分析中的应用第62-65页
 三 小结第65页
 参考文献第65-68页
第五章 百余年来长江口南支河段泥沙冲淤定量分析第68-81页
 一 海图数字化及冲淤量计算第68-73页
 二 南支河段岸线演变第73-74页
 三 南支河段断面变化第74-77页
 四 南支河槽的演变过程第77-78页
 五 南支演变规律分析第78-80页
 六 几点认识与结论第80页
 参考文献第80-81页
第六章 南北港河段泥沙冲淤定量分析及河道演变第81-95页
 一 引言第81页
 二 海图数字化及冲淤量计算第81-88页
 三 南北港断面演变分析第88-90页
 四 南北港河床演变过程第90-92页
 五 南北港治理措施第92页
 六 几点认识与结论第92-93页
 参考文献第93-95页
第七章 百余年来长江口拦门沙地区泥沙冲淤分析第95-107页
 一 引言第95页
 二 研究区域第95-97页
 三 冲淤分析第97-104页
 四 主要结论第104-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07页
第八章 长江口入海泥沙扩散与沉积分布第107-124页
 一 引言第107页
 二 研究资料处理第107-109页
 三 等深线比较第109-113页
 四 剖面分析第113-116页
 五 冲淤量计算第116-118页
 六 有关入海泥沙扩散的几个关键问题讨论第118-122页
 七 小结第122页
 参考文献第122-124页
第九章 长江口泥沙收支平衡模式及其入海泥沙通量第124-132页
 一 引言第124-125页
 二 长江口泥沙收支平衡模式第125-128页
 三 长江河口泥沙通量第128-130页
 四 小结第130页
 参考文献第130-132页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第132-135页
致谢第135页

论文共1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可靠性框图+模拟实验法的系统可靠性、维修性计算软件开发
下一篇:XML技术在PDM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