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17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及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55页 |
引言 | 第18-20页 |
第一章 节肢动物田间捕食作用研究概述 | 第20-31页 |
1 水稻害虫天敌资源 | 第20-21页 |
2 捕食性天敌对水稻害虫的控制作用 | 第21-22页 |
3 中性昆虫在稻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 第22-23页 |
4 节肢动物田间捕食作用的研究方法 | 第23-31页 |
·实验室研究法 | 第23-24页 |
·田间资料的统计分析法 | 第24页 |
·生命表法 | 第24页 |
·模型模拟法 | 第24-25页 |
·直接观察法 | 第25-26页 |
·田间笼罩法 | 第26-27页 |
·标记回捕法 | 第27页 |
·排泄物分析法 | 第27-28页 |
·肠道解剖法 | 第28页 |
·色谱法 | 第28页 |
·电泳法 | 第28-29页 |
·血清学方法 | 第29-30页 |
·基因探针法 | 第30-31页 |
第二章 单克隆抗体及其免疫学检测方法简介 | 第31-43页 |
1 抗体的基本结构特点 | 第31-33页 |
2 杂交瘤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33-34页 |
3 杂交瘤技术的基本流程 | 第34-37页 |
·动物免疫 | 第34-36页 |
·细胞融合 | 第36页 |
·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 第36页 |
·杂交瘤细胞的克隆 | 第36-37页 |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37页 |
·杂交瘤细胞的冻存 | 第37页 |
4 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的比较 | 第37页 |
5 常用的免疫学检测技术 | 第37-39页 |
·沉淀法 | 第37-38页 |
·凝集法 | 第38-39页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第39页 |
·免疫斑点法 | 第39页 |
·其它方法 | 第39页 |
6 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展 | 第39-43页 |
·杂交瘤技术的拓展 | 第39-41页 |
·基因工程抗体的发展 | 第41-42页 |
·单克隆抗体的基因工程 | 第42-43页 |
第三章 单克隆抗体在害虫综合治理研究中的应用 | 第43-53页 |
1 单克隆抗体在害虫分类和鉴定中的应用 | 第43页 |
2 单克隆抗体在害虫检疫中的应用 | 第43-44页 |
3 单克隆抗体在害虫寄生性天敌研究中的应用 | 第44页 |
4 单克隆抗体在害虫病原微生物天敌研究中的应用 | 第44页 |
5 单克隆抗体在捕食性天敌研究中的应用 | 第44-53页 |
·害虫捕食性天敌种类的确定 | 第45页 |
·捕食者对害虫控制作用的定量评价 | 第45-47页 |
·应用免疫学方法研究捕食作用的缺点及解决途径探讨 | 第47-52页 |
·影响捕食性天敌种类确定的因子 | 第48-50页 |
·影响捕食作用定量研究的因子 | 第50-52页 |
6 单克隆抗体在害虫综合治理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 第52-53页 |
第四章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第53-55页 |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53页 |
2 研究内容 | 第53-54页 |
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54-55页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55-139页 |
第一章 基本材料与方法 | 第56-62页 |
1 材料 | 第56-58页 |
·实验动物 | 第56页 |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 | 第56页 |
·弹尾虫 | 第56页 |
·稻田蜘蛛 | 第56页 |
·Bal b/c 白鼠 | 第56页 |
·用于单克隆抗体制备的材料 | 第56-57页 |
·用于ELISA 检测的材料 | 第57-58页 |
·用于抗体类型及亚类鉴定的材料 | 第58页 |
·设备与仪器 | 第58页 |
2 方法 | 第58-61页 |
·抗原的准备 | 第58-59页 |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59-60页 |
·免疫 | 第59页 |
·细胞融合 | 第59页 |
·杂交瘤细胞筛选及克隆化 | 第59页 |
·单克隆抗体的大量生产 | 第59页 |
·单克隆抗体的纯化 | 第59-60页 |
·间接ELISA | 第60页 |
·单克隆抗体类型及亚类鉴定 | 第60-61页 |
·酶标抗体的制备及定量测定 | 第61页 |
3 数据的统计分析 | 第61-62页 |
第二章 褐飞虱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特性研究 | 第62-7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2-66页 |
·材料 | 第62-63页 |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62-63页 |
·Western blot 印迹分析 | 第63页 |
·方法 | 第63-66页 |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63页 |
·单克隆抗体的效价测定 | 第63页 |
·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检测 | 第63-64页 |
·单克隆抗体结合的目标蛋白的鉴定 | 第64-66页 |
·猎物可测定时间的测定 | 第66页 |
·单克隆抗体类型及亚类鉴定 | 第6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6-73页 |
·抗原的制备 | 第66-67页 |
·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 | 第67页 |
·单克隆抗体的含量测定 | 第67页 |
·单克隆抗体的效价测定 | 第67-68页 |
·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检测 | 第68-71页 |
·单克隆抗体结合的目标抗原蛋白检测 | 第71页 |
·猎物的可测定时间检测 | 第71-72页 |
·单克隆抗体的类型及亚类鉴定 | 第72-73页 |
3 讨论 | 第73-75页 |
第三章 弹尾虫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特性研究 | 第75-8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5-76页 |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75-76页 |
·单克隆抗体的效价测定 | 第76页 |
·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检测 | 第76页 |
·单克隆抗体的类型及亚类鉴定 | 第7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6-80页 |
·抗原的制备 | 第76页 |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76-77页 |
·单克隆抗体的含量测定 | 第77页 |
·单克隆抗体的效价测定 | 第77-79页 |
·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测定 | 第79-80页 |
·单克隆抗体的类型和亚类鉴定 | 第80页 |
3 讨论 | 第80-83页 |
第四章 褐飞虱抗原检测最佳 ELISA 条件的建立 | 第83-9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3-85页 |
·酶标抗体的制备及定量测定 | 第83页 |
·ELISA 最佳检测浓度的确定 | 第83-84页 |
·直接ELISA | 第83-84页 |
·间接ELISA | 第84页 |
·夹心ELISA | 第84页 |
·捕食者浓度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 第84-85页 |
·不同ELISA 检测灵敏度的比较 | 第8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5-91页 |
·酶标抗体的制备 | 第85页 |
·不同ELISA 检测最适条件的确定 | 第85-88页 |
·直接ELISA | 第85-86页 |
·间接ELISA | 第86页 |
·夹心ELISA | 第86-88页 |
·捕食者浓度对检测OD 值的影响 | 第88页 |
·不同ELISA 检测灵敏度的比较 | 第88-91页 |
3 讨论 | 第91-94页 |
第五章 弹尾虫抗原检测最佳 ELISA 条件的建立 | 第94-10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4-95页 |
·酶标抗体的制备及定量测定 | 第94页 |
·不同单克隆抗体夹心ELISA 最适检测条件的确定 | 第94-95页 |
·捕食者浓度对间接ELISA 检测结果的影响 | 第95页 |
·捕食者浓度对抗体夹心ELISA 检测结果的影响 | 第95页 |
·不同单克隆抗体间接ELISA 检测灵敏度的比较 | 第95页 |
·不同单克隆抗体夹心ELISA 检测灵敏度的比较 | 第9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5-102页 |
·酶标抗体的制备 | 第95-96页 |
·不同单克隆抗体夹心ELISA 最适检测条件的确定 | 第96-97页 |
·捕食者浓度对间接ELISA 检测OD 值的影响 | 第97-99页 |
·捕食者浓度对抗体夹心ELISA 检测OD 值的影响 | 第99页 |
·不同单克隆抗体间接ELISA 检测灵敏度的比较 | 第99-101页 |
·不同单克隆抗体夹心ELISA 检测灵敏度的比较 | 第101-102页 |
3 讨论 | 第102-104页 |
第六章 影响褐飞虱抗原在捕食者肠道中降解速率的因子分析 | 第104-11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4-105页 |
·试验设计 | 第104页 |
·样品处理和ELISA 试验 | 第104-105页 |
·数据处理 | 第10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5-111页 |
·抗原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105页 |
·猎物残留量与拟环纹豹蛛个体大小的关系 | 第105-106页 |
·猎物残留量与消化时间的关系 | 第106-107页 |
·猎物残留率与消化时间的关系 | 第107-108页 |
·猎物可测定时间与温度的关系 | 第108页 |
·猎物可测定时间与捕食量的关系 | 第108-110页 |
·捕食作用定量估计方程的建立 | 第110-111页 |
3 讨论 | 第111-113页 |
第七章 应用单克隆抗体评价捕食性天敌在稻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 第113-13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3-116页 |
·田间调查和取样 | 第113-114页 |
·天敌样品处理 | 第114页 |
·褐飞虱单克隆抗体ELISA 检测 | 第114页 |
·白背飞虱单克隆抗体ELISA 检测 | 第114页 |
·弹尾虫单克隆抗体ELISA 检测 | 第114-115页 |
·数据处理 | 第115页 |
·捕食量估计 | 第115-11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16-128页 |
·褐飞虱、白背飞虱、弹尾虫和稻田常见捕食者的种群动态 | 第116-119页 |
·褐飞虱、白背飞虱和弹尾虫的田间数量动态分析 | 第116-117页 |
·稻田常见捕食性天敌的数量动态分析 | 第117-119页 |
·捕食性天敌对3 种猎物的捕食作用 | 第119-120页 |
·捕食性天敌对3 种猎物单克隆抗体的阳性反应率 | 第119-120页 |
·捕食性天敌猎物种类的分布 | 第120页 |
·捕食性天敌的猎物残留量比较 | 第120页 |
·拟环纹豹蛛对3 种猎物捕食作用的动态研究 | 第120-128页 |
·拟环纹豹蛛对褐飞虱的捕食作用 | 第120-123页 |
·拟环纹豹蛛对白背飞虱的捕食作用 | 第123-124页 |
·拟环纹豹蛛对弹尾虫的捕食作用 | 第124-126页 |
·拟环纹豹蛛对 3 种猎物的总捕食作用 | 第126-128页 |
3 讨论 | 第128-133页 |
第八章 总讨论 | 第133-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57页 |
英文摘要 | 第157-160页 |
附录一:博士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 第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