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序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中国传统富民思想及其在古代社会经济思想中的地位 | 第9-21页 |
第一节 中国传统富民思想产生的文化环境 | 第9-10页 |
第二节 中国传统富民思想的内涵 | 第10-12页 |
第三节 富民思想未能占据主流地位的原因 | 第12-17页 |
一、 稳固封建社会持序,加强中央集权需要富国强兵 | 第13-15页 |
二、 民富可能对皇权构成威胁 | 第15页 |
三、 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简单再生产的特点也导致了富民思想难以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 第15-17页 |
第四节 富国强兵思想成为主流的利弊得失 | 第17-21页 |
一、 缺乏民富为基础的富国强兵是虚弱的 | 第17-18页 |
二、 中国古代的富国强兵是以弱民为代价 | 第18-19页 |
三、 由富国强兵导致抑制消费的“黜奢崇俭 | 第19-21页 |
第二章 近代中国的“求强”与富民思想 | 第21-32页 |
第一节 近代中国“求强”与“富民”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 第21-23页 |
一、 中国近代的文化改良 | 第21-22页 |
二、 由亡国亡种引发的民族生存危机 | 第22-23页 |
三、 政治衰败、四分五裂的乱世局面 | 第23页 |
第二节 富民思想的发展与“求强” | 第23-32页 |
一、 “缓本急标”——近代对重本抑末、黜奢崇俭观点的修正 | 第24-25页 |
二、 以“求强”为主旨的洋务运动 | 第25页 |
三、 “以工商立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对由民富到国强和认识 | 第25-27页 |
四、 “民生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对由民富到国强思想进一步发展 | 第27-28页 |
五、 马克思主义由“民富”到“人民解放”的新概念 | 第28-32页 |
第三章 邓小平的富民思想与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 | 第32-54页 |
第一节 现代化的含义 | 第32-34页 |
第二节 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前三十年 | 第34-37页 |
第三节 当代富民思想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 第37-46页 |
一、 邓小平富民思想的理论前提 | 第37-39页 |
二、 邓小平对富民与强国关系的探索 | 第39-43页 |
1、 邓小平的富民与强国理论的内涵 | 第39-40页 |
2、 邓小平富民思想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 | 第40-43页 |
三、 邓小平富民思想是中国传统富民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的结晶 | 第43-46页 |
1、 对中国传统富民思想的继承 | 第44-45页 |
2、 对中国传统富民思想的发展 | 第45-46页 |
第四节 改革开放——邓小平“富民主导型”的现代化模式 | 第46-54页 |
一、 改革开放的基本思想——“富民主导型”的现代化的理论出发点 | 第47-48页 |
二、 富民——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 | 第48-49页 |
三、 富民是社会稳定的根基 | 第49-51页 |
四、 现代化过程中收入分配的变化 | 第51-52页 |
五、 “富民主导型”型现代化模式的一般设计 | 第52-54页 |
结论:中国富民思想的连续性、综合性 | 第54-59页 |
后记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