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本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 ·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工艺概况 | 第11-13页 |
| ·软测量技术简介 | 第13-16页 |
| ·软测量技术及其数学描述 | 第13页 |
| ·常用软测量建模方法 | 第13-14页 |
| ·影响软测量的因素分析 | 第14-16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具体安排 | 第16-17页 |
| 第2章 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炉总体控制要求 | 第17-28页 |
| ·煤的气化生产机理 | 第17-18页 |
| ·煤的气化生产工艺流程及控制要求 | 第18-25页 |
| ·煤浆制备 | 第19-20页 |
| ·气化炉系统 | 第20-21页 |
| ·合成气洗涤系统 | 第21-23页 |
| ·烧嘴冷却水系统 | 第23页 |
| ·锁斗系统 | 第23-24页 |
| ·渣水处理系统 | 第24-25页 |
| ·影响生产操作的关键因素 | 第25-27页 |
| ·气化炉的温度 | 第25页 |
| ·氧煤比 | 第25页 |
| ·安全因素 | 第25-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3章 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炉的控制系统设计 | 第28-41页 |
| ·气化炉氧煤比交叉耦合控制 | 第28-31页 |
| ·德士古气化炉内发生的反应机理 | 第28页 |
| ·氧煤比控制系统 | 第28-30页 |
| ·各调节回路的工作原理 | 第30-31页 |
| ·气化炉联锁开、停车时序 | 第31-38页 |
| ·气化炉锁斗循环时序说明 | 第38-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4章 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炉的炉温软测量建模研究 | 第41-55页 |
| ·引言 | 第41页 |
| ·水煤浆加压气化中影响气化炉炉温的因素 | 第41-42页 |
| ·煤质的影响 | 第41页 |
| ·水煤浆浓度及氧气浓度的影响 | 第41-42页 |
| ·氧煤比的影响 | 第42页 |
| ·助熔剂的影响 | 第42页 |
| ·工艺气成分的影响 | 第42页 |
| ·软测量的设计步骤 | 第42-43页 |
| ·神经网络建模方法简介 | 第43-47页 |
| ·BP神经网络 | 第43-45页 |
| ·RBF神经网络 | 第45-47页 |
| ·四喷嘴气化炉炉温软测量设计 | 第47-48页 |
| ·辅助变量的确定与数据的采集 | 第47页 |
| ·数据处理 | 第47页 |
| ·主要工艺参数运行情况分析 | 第47-48页 |
| ·四喷嘴气化炉炉温软测量神经网络建模设计分析 | 第48-54页 |
| ·BP网络的设计分析 | 第48-49页 |
|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气化炉炉温软测量模型建立 | 第49-51页 |
| ·RBF网络的设计分析 | 第51页 |
|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气化炉炉温软测量模型建立 | 第51-52页 |
| ·RBF神经网络与BP神经网络的比较 | 第52-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第5章 工程实施 | 第55-68页 |
| ·DCS系统的技术特点及配置 | 第55-57页 |
| ·系统服务器和工程师站 | 第55页 |
| ·操作员站 | 第55-56页 |
| ·控制器和I/O系统 | 第56页 |
| ·网络架构 | 第56-57页 |
| ·系统软件 | 第57页 |
| ·DCS系统的组态画面展示 | 第57页 |
| ·ESD系统的技术特点和配置 | 第57-61页 |
| ·ESD系统的技术特点 | 第57-59页 |
| ·ESD系统的配置 | 第59-61页 |
| ·ESD和DCS系统的通讯 | 第61页 |
| ·ESD系统的组态画面展示 | 第61-64页 |
| ·项目的安装、调试 | 第64-65页 |
| ·仪表回路静态测试 | 第64页 |
| ·调节回路功能测试 | 第64-65页 |
| ·报警、联锁系统功能测试 | 第65页 |
| ·运行效果 | 第65-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第6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 第68-69页 |
|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 第68页 |
| ·展望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 | 第74-75页 |
| 附录 | 第75-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