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8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 | 第20-21页 |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0页 |
·存在的不足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经济转型的相关理论 | 第21-27页 |
·基本概念界定 | 第21页 |
·产业分类 | 第21页 |
·产业结构 | 第21页 |
·主导产业选择理论 | 第21-22页 |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 第22-23页 |
·配第-克拉克定律 | 第22-23页 |
·库兹涅茨法则 | 第23页 |
·产业梯度转移理论 | 第23-24页 |
·产业集群理论 | 第24页 |
·灰色关联理论 | 第24-25页 |
·循环经济理论 | 第25页 |
·低碳经济理论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望城县经济转型的基础分析及评价 | 第27-40页 |
·望城县基本概况 | 第27-29页 |
·望城县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第29-34页 |
·望城县经济结构分析 | 第29-30页 |
·望城县各经济指标变化情况 | 第30-31页 |
·望城县经济发展阶段分析 | 第31-32页 |
·望城县产业现状分析 | 第32-34页 |
·望城县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4-40页 |
·三次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 第34-35页 |
·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程度不高,影响因素较多 | 第35-36页 |
·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发展相对落后 | 第36-37页 |
·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对经济的贡献率不够 | 第37-38页 |
·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 | 第38页 |
·经济整体实力不强,经济总量规模偏低 | 第38-40页 |
第四章 望城县“两型社会”建设的经济转型模式选择 | 第40-54页 |
·国内外转型模式研究 | 第40-41页 |
·国外经济转型模式研究 | 第40页 |
·国内经济转型模式研究 | 第40-41页 |
·"两型"指导下望城县经济转型模式选择 | 第41-42页 |
·望城模式的主导产业选择 | 第42-47页 |
·灰色关联原理及算法 | 第42-43页 |
·各产业关联度分析及评价 | 第43-47页 |
·望城县重点行业发展模式研究 | 第47-51页 |
·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 第47-49页 |
·新型工业发展模式 | 第49-50页 |
·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 | 第50-51页 |
·望城县经济转型目标体系构建 | 第51-54页 |
第五章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望城经济转型创新思路 | 第54-70页 |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协调新城区与新农村的发展关系 | 第54-56页 |
·明确农业定位,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 第54页 |
·适应区划调整需要,积极改革户籍管理制度 | 第54-55页 |
·加速乡村转型和融城步伐,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 第55-56页 |
·建立农村服务保障体系,提高农村综合服务水平 | 第56页 |
·形成"大十字架"空间开发系统、四大开发组团和四大生态保护区 | 第56-62页 |
·两大开发轴建设 | 第57-58页 |
·四大开发组团建设 | 第58-60页 |
·四大生态保护区建设 | 第60-62页 |
·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高效益的产业集群和支柱产业 | 第62-64页 |
·推出旅游精品,打造黄金路线 | 第64-66页 |
·突出湘江特色,打造湘江生态与文化旅游精品品牌 | 第64-65页 |
·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提升农家乐,做大农业观光游品牌 | 第65页 |
·建设好重点景区和特色线路,打造文化宗教旅游品牌 | 第65页 |
·以雷锋纪念馆和郭亮烈士陵园为重点,打造红色旅游品牌 | 第65-66页 |
·积极发展商贸物流业,合理发展房地产业 | 第66-68页 |
·积极推进商贸业发展 | 第66-67页 |
·加速推进现代物流建设 | 第67页 |
·合理推进房地产业发展 | 第67-68页 |
·加快中心城区和滨江新城的建设,打造国际化城市 | 第68-70页 |
·中心城区建设 | 第68页 |
·滨江新城建设 | 第68-70页 |
第六章 促进望城县经济转型的若干建议 | 第70-75页 |
·推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搞好招商引资 | 第70页 |
·快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 | 第70-71页 |
·切实改善生态环境,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 第71-72页 |
·建设开放式综合交通体系,打造立体交通网络 | 第72-73页 |
·引进企业将才和经济帅才,培育高素质的"经济转型"建设人才 | 第73-75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附录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