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信仰研究
致谢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序 | 第9-12页 |
1 道德信仰的含义 | 第12-15页 |
·道德与信仰的本质 | 第12-14页 |
·道德的本质 | 第12-13页 |
·信仰的本质 | 第13-14页 |
·道德与信仰的关系 | 第14-15页 |
·道德与信仰关系的四种不同定位 | 第14-15页 |
·道德信仰范畴的生成 | 第15页 |
2 道德信仰的根据 | 第15-20页 |
·人性与道德信仰 | 第16-19页 |
·性善论及其道德信仰 | 第16-17页 |
·性恶论及其道德信仰 | 第17-19页 |
·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及道德信仰 | 第19页 |
·人生意义与道德信仰 | 第19-20页 |
·人生意义是道德的最高目标 | 第19-20页 |
·人生意义是道德的最高境界 | 第20页 |
3 道德信仰的两种相反指向及其本质 | 第20-27页 |
·道德信仰的两种相反指向 | 第20-23页 |
·道德义务论 | 第21-22页 |
·道德功利论 | 第22-23页 |
·道德信仰的本质 | 第23-27页 |
·道德信仰是道德理想对道德现实的超越 | 第23-24页 |
·道德信仰是社会对道德个体的超越 | 第24-25页 |
·道德信仰是道德主体对道德客体的超越 | 第25-26页 |
·道德信仰是利他性对功利性的超越 | 第26-27页 |
4 道德信仰的特点及功能 | 第27-31页 |
·道德信仰的形而上学性特点及导向性功能 | 第27-28页 |
·道德信仰的形而上学性 | 第27页 |
·道德信仰的导向性功能 | 第27-28页 |
·道德信仰的机制性特点及整合功能 | 第28-29页 |
·道德信仰的机制性特点 | 第28页 |
·道德信仰的整合功能 | 第28-29页 |
·道德信仰的统摄性特点及精神动力功能 | 第29-30页 |
·道德信仰的统摄性特点 | 第29页 |
·道德信仰的精神动力功能 | 第29-30页 |
·道德信仰的狂热化及凝聚功能的僵化 | 第30-31页 |
·道德信仰的狂热化 | 第30页 |
·道德信仰的凝聚功能的僵化 | 第30-31页 |
5 道德信仰的危机 | 第31-36页 |
·道德信仰危机的背景──社会转型 | 第31-33页 |
·从社会结构的转型来考察道德的失范 | 第31-32页 |
·从文化和价值层面的社会转型来考察道德困惑 | 第32-33页 |
·道德信仰危机的表现 | 第33-35页 |
·世俗化的泛滥 | 第33-34页 |
·意义失落 | 第34-35页 |
·道德信仰危机的原因分析 | 第35-36页 |
·从社会历史根源上看,道德信仰依附于政治信仰 | 第35-36页 |
·从道德自身来看,道德奉献与回报机制不健全 | 第36页 |
6 道德信仰张力体系的构建 | 第36-46页 |
·社会性与个体性适度张力的体系构建 | 第37-40页 |
·从社会角度看,建立集体主义道德信仰 | 第37-38页 |
·从个体角度看,强化个体道德要素 | 第38-40页 |
·现实性与理想性适度张力的体系构建 | 第40-46页 |
·从现实性上看,构建道德信仰体系的现实性条件 | 第40-44页 |
·从理想性上看,追求德福统一的“至善”境界 | 第44-46页 |
7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