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导论 | 第10-21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10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理论研究的现状 | 第11-18页 |
·国外理论研究的现状 | 第11-13页 |
·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 | 第13-18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8页 |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19-21页 |
2 就业结构演进的理论 | 第21-44页 |
·就业结构的概念 | 第21-24页 |
·就业 | 第21页 |
·结构 | 第21-22页 |
·就业结构 | 第22-24页 |
·就业结构的基本概念、类型和含义 | 第22-23页 |
·就业结构的产业和行业划分 | 第23-24页 |
·就业结构演进的基本理论 | 第24-36页 |
·就业理论 | 第24-29页 |
·马克思关于就业问题的理论研究 | 第25页 |
·西方经济学有关就业的理论 | 第25-29页 |
·就业结构演进的基本理论 | 第29-36页 |
·马克思对就业结构演进的研究 | 第29-30页 |
·基于产业结构研究的就业结构演进理论 | 第30-34页 |
·基于二元结构转换的就业结构演进理论 | 第34-36页 |
·基于人力资本投资的就业结构演进理论 | 第36页 |
·就业结构演进的空间理论 | 第36-44页 |
·集聚经济与城市 | 第36-39页 |
·集聚经济 | 第37页 |
·城市的形成 | 第37-38页 |
·城市体系 | 第38-39页 |
·城市企业区位理论 | 第39-41页 |
·韦伯工业区位论 | 第39-41页 |
·理论的扩展 | 第41页 |
·城市用地机制 | 第41-44页 |
·土地利用的机制—投标租金模型 | 第41-42页 |
·城市用地结构演变 | 第42-44页 |
3 就业结构演进的机制 | 第44-56页 |
·劳动力的需求结构 | 第44-48页 |
·产业结构 | 第45-46页 |
·劳动生产率结构 | 第46-48页 |
·劳动力供给结构 | 第48-49页 |
·劳动者就业转换的效用 | 第48页 |
·劳动者就业转换的成本 | 第48-49页 |
·就业结构转换的实现机制—劳动力需求和劳动力供给结构相结合 | 第49-51页 |
·厂商和劳动者两部门经济框架 | 第49页 |
·就业结构的转换 | 第49-50页 |
·就业结构的优化 | 第50-51页 |
·就业结构优化的标准 | 第50-51页 |
·就业结构优化的意义 | 第51页 |
·就业结构演进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第51-56页 |
·影响劳动需求结构的主要因素 | 第51-53页 |
·经济需求结构 | 第51-52页 |
·技术进步 | 第52-53页 |
·影响劳动供给结构的主要因素 | 第53-56页 |
·劳动力资源的素质 | 第53-54页 |
·相对收入水平 | 第54-56页 |
4 直辖市就业结构演进研究的意义 | 第56-65页 |
·我国的城市体系 | 第56-59页 |
·我国城市体系中各等级城市的数量结构 | 第56-57页 |
·我国城市体系中各等级城市的规模结构 | 第57-58页 |
·我国城市体系中的城市群 | 第58-59页 |
·我国城市体系中各等级城市的就业结构 | 第59-62页 |
·各等级城市第二产业就业结构的比较 | 第59-60页 |
·各等级城市第三产业就业结构的比较 | 第60-61页 |
·各等级城市就业结构差异产生的原因 | 第61-62页 |
·直辖市就业结构演进反映了我国就业结构的走向 | 第62-65页 |
·直辖市处于我国城市体系的尖端 | 第62页 |
·直辖市就业结构演进反映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走向 | 第62-63页 |
·直辖市就业结构优化对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 | 第63-65页 |
5 直辖市就业的产业结构的演进 | 第65-96页 |
·就业的产业结构演进的总体特征 | 第65-67页 |
·三次产业就业人数的变动特征 | 第65-66页 |
·三次产业就业比重的变动特征 | 第66-67页 |
·直辖市之间的比较 | 第67-70页 |
·四大直辖市就业结构及其演进情况的比较 | 第67-69页 |
·四大直辖市所处的发展阶段比较 | 第69-70页 |
·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和相对劳动生产率结构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 第70-79页 |
·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 第70-76页 |
·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和产值的相关性分析 | 第70-72页 |
·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和产值的相关性分析 | 第72-74页 |
·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和产值的相关性分析 | 第74-76页 |
·相对劳动生产率分析 | 第76-79页 |
·第一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分析 | 第77页 |
·第二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分析 | 第77-78页 |
·第三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分析 | 第78-79页 |
·就业的产业结构演进趋势的分析 | 第79-96页 |
·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和就业比重的预测和分析 | 第80-86页 |
·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和就业比重的预测和分析 | 第86-91页 |
·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和就业比重的预测和分析 | 第91-96页 |
6 直辖市就业的行业结构的演进 | 第96-116页 |
·就业的行业结构演进的基本情况 | 第96-104页 |
·行业别就业人数变动情况 | 第96-100页 |
·第二产业内部行业别就业人数变动情况 | 第96-98页 |
·第三产业内部行业别就业人数变动情况 | 第98-100页 |
·就业构成比变动情况 | 第100-104页 |
·就业构成比变动总体情况 | 第101-102页 |
·分直辖市就业构成比变动情况 | 第102-104页 |
·关于城市就业特色的研究 | 第104-107页 |
·就业构成比标准化值 | 第104-106页 |
·各直辖市就业特色的比较 | 第106-107页 |
·就业结构演进的比较 | 第107-116页 |
·与香港就业结构的比较 | 第107-110页 |
·香港的就业结构演变情况 | 第108页 |
·直辖市与香港就业结构的静态比较(以上海为例) | 第108-109页 |
·几点结论 | 第109-110页 |
·与国内城市就业结构的比较 | 第110-116页 |
·就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的城市 | 第110-112页 |
·就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城市 | 第112-113页 |
·其它城市的归类 | 第113-116页 |
7 直辖市就业结构演变的空间特征 | 第116-153页 |
·城市地域区分 | 第116-117页 |
·行业别就业结构演进的空间特征 | 第117-145页 |
·制造业 | 第117-123页 |
·就业的空间结构演变情况 | 第118-122页 |
·直辖市间的比较 | 第122-123页 |
·信息业 | 第123-127页 |
·就业的空间结构变动情况 | 第124-126页 |
·直辖市间的比较 | 第126-127页 |
·批发零售业 | 第127-131页 |
·就业的空间结构变动情况 | 第127-130页 |
·直辖市间的比较 | 第130-131页 |
·金融租赁商务服务业 | 第131-136页 |
·就业的空间结构变动情况 | 第132-135页 |
·直辖市间的比较 | 第135-136页 |
·房地产业 | 第136-141页 |
·就业的空间结构变动情况 | 第137-139页 |
·直辖市间的比较 | 第139-141页 |
·公共事务业 | 第141-145页 |
·就业的空间结构变动情况 | 第141-144页 |
·直辖市间的比较 | 第144-145页 |
·区域分工与产业布局(以京津冀城市群例) | 第145-149页 |
·京津冀城市群区域分工与产业布局现状 | 第145-147页 |
·具体产业分析 | 第147-149页 |
·发达国家大城市区域分工与产业布局的特点 | 第149-153页 |
·城市群的空间结构 | 第149-150页 |
·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的演化 | 第150-151页 |
·发达国家大城市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演化的历程 | 第151-153页 |
8 结论及政策思路 | 第153-163页 |
·就业结构演变的结论 | 第153-157页 |
·就业的产业结构演变的结论 | 第153-154页 |
·就业的行业结构演变的结论 | 第154-155页 |
·就业结构变动空间特征的结论 | 第155-157页 |
·政策思路 | 第157-163页 |
·产业政策方面 | 第157-159页 |
·就业政策方面 | 第159-163页 |
中文参考文献 | 第163-166页 |
外文参考文献 | 第166-168页 |
后记 | 第168-169页 |
作者简介 | 第169-170页 |
详细摘要 | 第170-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