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8页 |
绪论 | 第8-10页 |
一、反贪工作中应当具备自己的诉讼理念 | 第10-17页 |
(一) 反贪工作具有独特的历史传承性和厚重性 | 第10-12页 |
(二) 反贪局在我国当代刑事诉讼制度中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 | 第12页 |
(三) 当代反贪工作具有鲜明的特点 | 第12-13页 |
(四) 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视角看反贪工作具备独立诉讼理念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 第13-14页 |
(五) 在现实中,反贪局并未建立自己的诉讼理念 | 第14-17页 |
1、对反贪工作的规范上存在立法滞后的问题 | 第14-15页 |
2、现实工作中反贪局的诉讼理念中被人为地加入各种标准 | 第15-17页 |
二、从一个基层检察院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讨论来分析反贪工作中应当建立"法律至上"的诉讼理念 | 第17-23页 |
(一) 贯彻党的刑事政策和对反贪检察官职业道德中"忠诚"的理解 | 第17-18页 |
(二) 政策和法律能否"有机统一"——来自一个基层检察院的讨论 | 第18-21页 |
(三) 刑事政策和法律的效力分析 | 第21-22页 |
1、刑事政策不能代替法律 | 第21页 |
2、二者有机统一是一种立法上的困难 | 第21-22页 |
3、法制反腐败是根本 | 第22页 |
(四) 结论 | 第22-23页 |
三、在纪检监察部门和检察机关的联合办案中应当建立"按照法定程序办案"的诉讼理念 | 第23-34页 |
(一) 出现联合办案现象的原因 | 第24-28页 |
1、纪委在我国的反腐败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 第24-25页 |
2、反贪工作对纪律检查委员会的依赖性 | 第25-28页 |
(二) 联合办案对法治的破坏性 | 第28-30页 |
1、反贪局和纪委联合办案影响法律的正确实施 | 第28-29页 |
2、联合办案影响司法独立和法律权威性 | 第29页 |
3、反贪局和纪委联合办案容易侵犯公民人身权利 | 第29-30页 |
(三) 联合办案的历史阶段性 | 第30-31页 |
(四) 应当从以下方面弱化来自纪委的影响、强化反贪局和检察官的诉讼理念 | 第31-33页 |
1、树立反贪检察官的自豪感和独立司法精神,严守程序法规定 | 第31页 |
2、加强科技强侦,逐步摆脱对纪委调查手段的依赖 | 第31-33页 |
(五) 结论 | 第33-34页 |
四、反贪工作应树立"接受监督"的诉讼理念 | 第34-38页 |
(一) 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存在制度性缺陷 | 第34-35页 |
(二) 人民监督员制度浅析 | 第35-37页 |
1、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由来 | 第35-36页 |
2、如何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 | 第36-37页 |
(三) 结论 | 第37-38页 |
五、从要案线索初查党内请示汇报制度来看待反贪局诉讼理念中应具备的灵活性 | 第38-43页 |
(一) 正确理解要案线索向党委报告本身的含义和界限 | 第38-39页 |
1、党内请示汇报制度的本意是"打招呼" | 第38-39页 |
2、何谓"及时"汇报 | 第39页 |
3、提办、督办线索不应局限于党内请示汇报制度 | 第39页 |
(二) 不宜片面扩大党内请示汇报制度的作用 | 第39-40页 |
1、应当充分发挥初查工作的积极作用 | 第39-40页 |
2、要案线索党内请示汇报制度滥用的问题 | 第40页 |
(三) 如何在党内请示汇报制度中加强反贪工作的诉讼理念 | 第40-42页 |
1、初查工作要严格执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规定,争取地方党委的理解和支持 | 第41页 |
2、反贪工作在人、财、物的管理上应当逐步独立于地方党政机关 | 第41-42页 |
(四) 结论 | 第42-43页 |
六、结束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