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施工灾害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地下工程灾害信息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地下工程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研究现状 | 第14页 |
| ·本文研究内容、研究思路、软件开发工具、技术路线 | 第14-20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 ·软件开发工具 | 第16-17页 |
| ·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 第二章 隧道灾害研究 | 第20-35页 |
| ·岩溶灾害 | 第20-21页 |
| ·岩溶、溶洞的定义以及地质特征 | 第20-21页 |
| ·溶洞对隧道施工的影响 | 第21页 |
| ·流沙、涌水灾害 | 第21-24页 |
| ·流沙灾害的形成机理与特征 | 第21-22页 |
| ·涌水灾害 | 第22-24页 |
| ·瓦斯隧道灾害 | 第24-27页 |
| ·瓦斯隧道灾害特征 | 第24-25页 |
| ·瓦斯存在状态 | 第25-26页 |
| ·瓦斯涌出形式 | 第26页 |
| ·瓦斯燃烧和爆炸界限 | 第26-27页 |
| ·断层地质灾害 | 第27-28页 |
| ·断层的定义与特征 | 第27页 |
| ·断层对隧道施工的影响 | 第27-28页 |
| ·坍塌方灾害 | 第28-30页 |
| ·不良地质及水文条件 | 第29-30页 |
| ·隧道原先设计考虑不周 | 第30页 |
| ·施工方法与措施不当 | 第30页 |
| ·岩爆灾害 | 第30-32页 |
| ·岩爆形成机理与孕育过程 | 第31页 |
| ·隧道内岩爆发生的特点 | 第31-32页 |
| ·围岩大变形灾害 | 第32-34页 |
| ·围岩大变形灾害的定义 | 第32-33页 |
| ·发生围岩大变形灾害的地质条件 | 第33页 |
| ·大变形灾害对隧道的影响 | 第33-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隧道施工灾害处治系统分析与总体设计 | 第35-45页 |
| ·系统分析 | 第35-37页 |
| ·可行性与计划研究阶段 | 第35页 |
| ·需求分析阶段 | 第35-36页 |
| ·设计阶段 | 第36页 |
| ·实现阶段 | 第36页 |
| ·测试阶段 | 第36页 |
| ·运行与维护阶段 | 第36-37页 |
| ·需求描述 | 第37页 |
| ·本次开发系统功能范围 | 第37页 |
| ·总体设计 | 第37-41页 |
| ·数据库引擎 | 第37-38页 |
| ·总体设计与各模块流程图 | 第38-40页 |
| ·系统界面设计 | 第40-41页 |
| ·数据库概念设计 | 第41-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四章 隧道灾害信息库子系统理论研究与系统实现 | 第45-60页 |
| ·隧道灾害图片管理 | 第45-46页 |
| ·围岩地质信息 | 第46-50页 |
| ·隧道围岩水文地质信息理论研究 | 第46-48页 |
| ·数据库表格设计 | 第48-49页 |
| ·界面设计 | 第49-50页 |
| ·先前设计施工信息 | 第50-54页 |
| ·设计理论研究 | 第50-51页 |
| ·数据库表格设计 | 第51-53页 |
| ·界面设计 | 第53-54页 |
| ·量测管理信息 | 第54-59页 |
| ·量测目的 | 第54页 |
| ·量测项目 | 第54-55页 |
| ·回归分析原理 | 第55-56页 |
| ·其它曲线回归方程 | 第56页 |
| ·系统与界面实现 | 第56-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第五章 隧道灾害评估子系统理论研究与系统实现 | 第60-70页 |
| ·塌方灾害危险性评判 | 第60-61页 |
| ·判别准则 | 第60页 |
| ·数据库表格设计 | 第60-61页 |
| ·软件界面 | 第61页 |
| ·涌水灾害危险性评判 | 第61-63页 |
| ·评判准则 | 第61-62页 |
| ·数据库表格设计 | 第62页 |
| ·软件界面 | 第62-63页 |
| ·瓦斯煤层危险性评判 | 第63-64页 |
| ·评判准则 | 第63页 |
| ·数据库表格设计 | 第63-64页 |
| ·软件界面设计 | 第64页 |
| ·岩暴灾害危险型评判 | 第64-67页 |
| ·判别准则 | 第64-66页 |
| ·数据库表格设计 | 第66页 |
| ·软件界面 | 第66-67页 |
| ·大变形灾害危险性评判 | 第67-69页 |
| ·评判准则 | 第67-68页 |
| ·软件界面 | 第68-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 第六章 模糊理论在隧道灾害危险性等级评估中的应用 | 第70-86页 |
|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步骤 | 第70-76页 |
|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第70-71页 |
|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流程框图及具体分析步骤 | 第71-73页 |
| ·主要步骤的具体实现方法 | 第73-76页 |
| ·隧道灾害工程应用 | 第76-81页 |
| ·灾害基本情况 | 第76-77页 |
| ·建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 第77页 |
| ·影响因数的权重 | 第77-79页 |
| ·评价集与单因数评判隶属度的确定 | 第79-80页 |
| ·综合评判 | 第80-81页 |
| ·评判指标结果分析 | 第81页 |
| ·结语 | 第81页 |
| ·软件系统实现 | 第81-85页 |
| ·算法分析流程 | 第81-82页 |
| ·AHP 系统界面 | 第82-83页 |
| ·软件程序使用 | 第83-85页 |
| ·结果比较分析 | 第85页 |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6-88页 |
| 致谢 | 第88-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89-91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 | 第91页 |
| 科研项目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