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1页 |
·冬虫夏草研究概况 | 第13-17页 |
·冬虫夏草的研究历史 | 第13页 |
·冬虫夏草的生活史 | 第13-15页 |
·冬虫夏草无性型的鉴定 | 第15-17页 |
·冬虫夏草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17-19页 |
·氨基酸类 | 第18页 |
·多糖类 | 第18页 |
·核苷类 | 第18页 |
·糖醇、甾醇类 | 第18页 |
·有机酸、烷烃、醇和少量的醛酚成分 | 第18-19页 |
·其它主要成分 | 第19页 |
·腺苷和虫草多糖药理作用、提取检测研究 | 第19-26页 |
·腺苷的药理作用 | 第19-21页 |
·在再灌注损伤中对各种器官的保护作用 | 第19-20页 |
·抑制脂肪细胞生长 | 第20页 |
·噪声保护中的作用 | 第20页 |
·促进血管形成 | 第20-21页 |
·腺苷对人输卵管活性的影响 | 第21页 |
·对肿瘤细胞的作用 | 第21页 |
·虫草多糖的药理作用 | 第21-24页 |
·对肝脏的保护作用 | 第21-22页 |
·降脂作用 | 第22-23页 |
·降血糖作用 | 第23页 |
·抗肿瘤作用 | 第23页 |
·免疫调节作用 | 第23-24页 |
·腺苷提取方法 | 第24页 |
·腺苷检测方法 | 第24-26页 |
·虫草多糖的提取检测 | 第26页 |
·冬虫夏草的人工栽培与培养研究情况 | 第26-29页 |
·人工栽培研究历史 | 第26-27页 |
·成功栽培子实体需要具备的条件 | 第27页 |
·人工栽培方法 | 第27-28页 |
·液体培养 | 第28-29页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9-31页 |
·目的 | 第29页 |
·意义 | 第29-31页 |
第2章 虫草Fc-001的18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 第31-41页 |
·前言 | 第3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7页 |
·材料 | 第31-34页 |
·菌种 | 第31页 |
·主要试剂 | 第31-32页 |
·培养基及缓冲液 | 第32-33页 |
·主要仪器 | 第33页 |
·试剂与质粒 | 第33-34页 |
·寡聚核苷酸引物 | 第34页 |
·试验方法 | 第34-37页 |
·感受态Ecoli.JM 109制备 | 第34页 |
·菌丝体总DNA的提取 | 第34-35页 |
·真菌Fc-00118S rRNA基因的获得 | 第35页 |
·PCR产物的回收 | 第35-36页 |
·目的基因的连接 | 第36页 |
·连接产物转化感受态细胞 | 第36页 |
·阳性克隆子筛选 | 第36-37页 |
·18S rRNA序列分析和进化树构建 | 第3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7-40页 |
·18s rRNA基因的扩增反应 | 第37-38页 |
·阳性克隆的检出 | 第38页 |
·18S rRNA基因序列及系统进化树分析 | 第38-39页 |
·系统进化树分析 | 第39-40页 |
·小结 | 第40-41页 |
第3章 虫草真菌Fc-001的培养特征与形态观察 | 第41-47页 |
·前言 | 第4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材料 | 第41-42页 |
·培养基 | 第41页 |
·主要仪器 | 第41-42页 |
·试验方法 | 第42页 |
·结果 | 第42-46页 |
·菌丝体形态观察 | 第42-44页 |
·培养物外观 | 第44-46页 |
·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腺苷HPLC检测条件的研究 | 第47-59页 |
·前言 | 第4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7-49页 |
·材料 | 第47-48页 |
·主要试剂 | 第47页 |
·主要仪器 | 第47-48页 |
·试验方法 | 第48-49页 |
·菌丝体处理 | 第48页 |
·检测条件的确定 | 第48页 |
·腺苷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8页 |
·精度试验 | 第48页 |
·稳定性试验 | 第48-49页 |
·回收率试验 | 第49页 |
·菌丝中腺苷和虫草素的检测 | 第49页 |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49-56页 |
·腺苷检测条件的试验 | 第49-51页 |
·流动相的选择 | 第49-50页 |
·流动相的配比试验 | 第50-51页 |
·腺苷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51-52页 |
·精度试验 | 第52页 |
·稳定性试验 | 第52页 |
·回收率试验 | 第52页 |
·菌丝体中腺苷和虫草素的检测 | 第52-56页 |
·小结 | 第56-59页 |
第5章 虫草真菌Fc-001的液体摇瓶发酵 | 第59-73页 |
·前言 | 第5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9-62页 |
·材料 | 第59-60页 |
·培养基 | 第59页 |
·药品与试剂 | 第59-60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60页 |
·试验方法 | 第60-62页 |
·菌种活化及摇瓶种子培养 | 第60页 |
·碳源的选择 | 第60页 |
·氮源的选择 | 第60-61页 |
·碳源浓度选择 | 第61页 |
·氮源浓度选择 | 第61页 |
·金属离子的影响 | 第61页 |
·发酵时间对腺苷含量和生物量的影响 | 第61页 |
·pH的影响 | 第61-62页 |
·装液量的影响 | 第62页 |
·接种量试验 | 第6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2-69页 |
·碳源的选择 | 第62-63页 |
·氮源的选择 | 第63-64页 |
·碳源浓度的选择 | 第64-65页 |
·氮源浓度的选择 | 第65-66页 |
·金属离子的影响 | 第66-67页 |
·发酵周期试验 | 第67-68页 |
·培养基最适pH试验 | 第68页 |
·装液量试验 | 第68-69页 |
·接种量试验 | 第69页 |
·小结 | 第69-73页 |
第6章 50L发酵罐扩大试验 | 第73-81页 |
·前言 | 第7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3-75页 |
·材料 | 第73-74页 |
·培养基 | 第73页 |
·主要试剂 | 第73页 |
·主要仪器 | 第73-74页 |
·试验方法 | 第74-75页 |
·菌种活化及种子培养 | 第74页 |
·发酵条件 | 第74页 |
·生化检测 | 第74-7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5-78页 |
·葡萄糖标准曲线回归方程的建立 | 第75-76页 |
·还原糖测定标准曲线 | 第76页 |
·发酵液中总糖和还原糖的测定 | 第76-77页 |
·发酵液pH的变化 | 第77页 |
·生物量及菌丝体中腺苷含量的测定 | 第77-78页 |
·小结 | 第78-81页 |
结论 | 第81-83页 |
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3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93-95页 |
致谢 | 第95-97页 |
个人简历 | 第97-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