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基本规律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导论第9-19页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提出第9-11页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萌芽第9-10页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的提出第10-11页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演化第11-12页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扩展和深化第11-12页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曲折发展第12页
 三、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的几个概念第12-16页
  (一)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12-13页
  (二) 关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第13-15页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第15-16页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现实意义第16-19页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革命第16-17页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社会主义建设第17页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社会主义改革第17-19页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第19-31页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体现第19-23页
  (一) 彻底唯物主义原则的体现第19-20页
  (二)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原理的体现第20-21页
  (三) 理论源于实践原理的体现第21-23页
  (四) 为人民谋利益的核心价值观的体现第23页
 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独创性经验的总结第23-25页
  (一) 对中国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第24页
  (二) 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经验教训的总结第24-25页
 三、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结合第25-27页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第26页
  (二)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结合的原则及方法第26-27页
 四、人类文明成果的扬弃第27-29页
  (一) 正确处理东西方文明的关系第27-28页
  (二) 吸取“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成果第28-29页
 五、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第29-31页
  (一) 具备民族形式第29页
  (二) 具备民族通俗语言第29-31页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背景与基础第31-44页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属性第31-34页
  (一) 马克思主义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思想体系第31-32页
  (二)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性的思想体系第32-33页
  (三) 马克思主义是创造性的科学第33-34页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觉醒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34-35页
 三、马克思主义的引入和传播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35-40页
  (一) 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的引入第36-37页
  (二)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式传播第37-40页
 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40-41页
 五、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41-44页
  (一) 中国革命的需要第42页
  (二)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需要第42-44页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第44-62页
 一、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44-49页
  (一) 共产国际与中国民主革命第44-45页
  (二) 毛泽东打破了党内外教条化倾向第45-46页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飞跃第46-49页
 二、邓小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49-54页
  (一) 捍卫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第49-51页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理论飞跃第51-54页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54-57页
  (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第54-55页
  (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创新第55-57页
 四、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57-62页
  (一) 科学发展观产生的时代背景第58页
  (二)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第58-59页
  (三)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第59-62页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基本规律第62-79页
 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62-64页
  (一) 牢固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第63页
  (二) 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63页
  (三) 认真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第63-64页
 二、围绕中国国情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64-67页
  (一) 正确了解和把握国情第64-65页
  (二) 深入进行调查研究是认识国情的根本途径第65-66页
  (三) 实现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化第66-67页
 三、反对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第67-70页
  (一) 始终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第67-69页
  (二) 反对用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第69-70页
 四、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第70-72页
  (一) 坚持人民主体性第70页
  (二) 发挥群体智慧第70-71页
  (三) 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第71-72页
 五、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第72-75页
  (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第72-73页
  (二) 把握时代,与时俱进第73页
  (三) 立足实践,理论创新第73-75页
 六、实现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现代化第75-79页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民族文化现代化第75-76页
  (二) 建设我国现代民族文化的途径第76-78页
  (三) 认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民族文化建设的关系第78-79页
结束语第79-81页
参考文献第81-84页
 (一) 中文文献第81-82页
 (二) 外文文献第82-84页
后记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贫困地区男青年择偶困难调查研究--以甘肃马坝村为例
下一篇:破损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修复设计及可靠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