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坡陶器的设计要素与美感规律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12页 |
绪论 | 第12-16页 |
一、研究背景和动机 | 第12-13页 |
二、相关的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三、研究对象和内容 | 第14页 |
四、研究目标和创新 | 第14-16页 |
第一章 仰韶文化与半坡陶器解析 | 第16-25页 |
一、仰韶文化 | 第17-20页 |
1. 仰韶文化的一般特征 | 第17-18页 |
2. 仰韶文化的的区系类型与年代分期 | 第18-20页 |
二、半坡陶器 | 第20-25页 |
1. 半坡陶器的类型特征 | 第20页 |
2. 半坡陶器的典型遗址 | 第20-25页 |
⑴ 西安半坡 | 第20-21页 |
⑵ 临潼姜寨 | 第21-22页 |
⑶ 宝鸡北首岭 | 第22-23页 |
⑷ 南郑龙岗寺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半坡陶器的设计要素研究 | 第25-63页 |
一、半坡陶器的功能研究 | 第25-37页 |
1. 烧烤与蒸煮 | 第25-29页 |
⑴ 烧烤用陶盘 | 第26-27页 |
⑵ 烹煮用陶罐 | 第27-28页 |
⑶ 蒸煮用陶甑 | 第28-29页 |
2. 饮食与汲水 | 第29-32页 |
⑴ 饮食用系列陶器 | 第30-31页 |
⑵ 汲水用陶器 | 第31-32页 |
3. 贮藏与酿造 | 第32-34页 |
⑴ 贮藏用陶器 | 第32-33页 |
⑵ 酿酒用尖底器 | 第33-34页 |
4. 丧葬与巫术 | 第34-37页 |
⑴ 丧葬用陶器 | 第34-35页 |
⑵ 巫术用陶器 | 第35-37页 |
二、半坡陶器的造型研究 | 第37-59页 |
1. 空间组织 | 第37-42页 |
⑴ 有形空间 | 第38-39页 |
⑵ 视知觉空间 | 第39-42页 |
2. 形态特征 | 第42-50页 |
⑴ 头(顶)部特征 | 第43页 |
⑵ 口部特征 | 第43-44页 |
⑶ 沿部特征 | 第44页 |
⑷ 唇部特征 | 第44-45页 |
⑸ 颈(领)部特征 | 第45-46页 |
⑹ 肩部特征 | 第46-47页 |
⑺ 腹部特征 | 第47-48页 |
⑻ 底部特征 | 第48页 |
⑼ 足(座)部特征 | 第48-49页 |
⑽ 耳部特征 | 第49-50页 |
⑾ 仿生形态特征 | 第50页 |
3. 表面肌理 | 第50-54页 |
⑴ 绳纹肌理 | 第51页 |
⑵ 弦纹肌理 | 第51-52页 |
⑶ 戳刺纹肌理 | 第52页 |
⑷ 指窝纹肌理 | 第52-53页 |
⑸ 指甲纹肌理 | 第53页 |
⑹ 刻划纹肌理 | 第53-54页 |
⑺ 附加堆纹肌理 | 第54页 |
4. 彩陶纹饰 | 第54-59页 |
⑴ 宽带纹的形式及内涵 | 第55-56页 |
⑵ 鱼纹的形式及内涵 | 第56-57页 |
⑶ 人面鱼纹的形式及内涵 | 第57-59页 |
三、半坡陶器的技术研究 | 第59-63页 |
1. 原料 | 第59-60页 |
⑴ 细泥陶原料 | 第60页 |
⑵ 夹砂陶原料 | 第60页 |
2. 制作 | 第60-61页 |
⑴ 捏塑 | 第60页 |
⑵ 贴敷模制 | 第60页 |
⑶ 泥条筑成 | 第60-61页 |
⑷ 慢轮修整 | 第61页 |
3. 陶窑 | 第61-62页 |
4. 温度 | 第62-63页 |
第三章 半坡陶器中的美感规律研究 | 第63-84页 |
一、平衡与对称规律研究 | 第63-66页 |
1. 对称 | 第63-64页 |
2. 约略对称 | 第64-65页 |
3. 辐射平衡 | 第65页 |
4. 均衡 | 第65-66页 |
二、统一与对比规律研究 | 第66-71页 |
1. 重复 | 第67页 |
2. 连续 | 第67-68页 |
3. 渐变 | 第68-69页 |
4. 节奏 | 第69-70页 |
5. 特异 | 第70-71页 |
三、比例与尺度规律研究 | 第71-84页 |
1. 整数比 | 第71-74页 |
2. 根号比 | 第74-79页 |
3. 黄金比 | 第79-84页 |
结语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