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42页 |
§1.1 翻译起始的分子机制 | 第13-19页 |
§1.1.1 概述 | 第13-15页 |
§1.1.2 43S前起始复合物的形成 | 第15-16页 |
§1.1.3 mRNA的激活及其与43S前起始复合物的结合 | 第16-17页 |
§1.1.4 在mRNA上的扫描和起始密码子的识别 | 第17-18页 |
§1.1.5 起始因子的离去和80S起始复合物的形成 | 第18-19页 |
§1.2 真核翻译起始因子的基本性质及其作用 | 第19-20页 |
§1.3 最大的真核起始因子eIF3 | 第20-25页 |
§1.3.1 亚基组成及亚基间相互作用 | 第20-22页 |
§1.3.2 eIF3在翻译起始中的作用机制 | 第22-23页 |
§1.3.3 eIF3参与细胞生命活动的调控 | 第23-24页 |
§1.3.4 独特的非核心亚基eIF3k | 第24-25页 |
§1.3.5 eIF3的结构研究进展 | 第25页 |
§1.4 两个角色的扮演eIF5 | 第25-27页 |
§1.4.1 GTP酶激活蛋白eIF5 | 第25-26页 |
§1.4.2 支架蛋白eIF5 | 第26-27页 |
§1.5 相互作用网络和多因子复合物(MFC) | 第27-31页 |
§1.5.1 翻译起始相互作用网络 | 第27-28页 |
§1.5.2 MFC及mini-MFC的功能和组成 | 第28-30页 |
§1.5.3 起始因子间的动态相互作用 | 第30-31页 |
§1.6 翻译起始因子中的支架蛋白 | 第31-34页 |
§1.6.1 支架蛋白的作用及其结构特征 | 第31-33页 |
§1.6.2 eIF3和eIF5都是支架蛋白 | 第33-34页 |
§1.7 结构生物学研究方法简介 | 第34-42页 |
§1.6.1 X射线晶体学和反常散射在其中的应用 | 第34-39页 |
§1.6.2 电镜三维重构及单颗粒技术简介 | 第39-42页 |
第二章 人源eIF3k的晶体学研究 | 第42-62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7页 |
§2.1.1 人源eIF3k及其硒代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 第42-43页 |
§2.1.2 晶体生长 | 第43页 |
§2.1.3 多波长反常散射数据的收集 | 第43-45页 |
§2.1.4 衍射数据的处理 | 第45页 |
§2.1.5 晶体结构解析 | 第45-46页 |
§2.1.6 蛋白序列及结构分析 | 第46-47页 |
§2.2 实验结果 | 第47-56页 |
§2.2.1 MAD数据收集和处理结果 | 第47-48页 |
§2.2.2 结构解析结果 | 第48-49页 |
§2.2.3 人源eIF3k的整体结构 | 第49-52页 |
§2.2.4 HAM结构域 | 第52-55页 |
§2.2.5 WH结构域 | 第55-56页 |
§2.3 分析与讨论 | 第56-60页 |
§2.3.1 HAM结构域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提供结合面 | 第56-57页 |
§2.3.2 WH结构域在eIF3k中的作用 | 第57-58页 |
§2.3.3 eIF3k中保守残基的分布提示了其可能的蛋白结合面 | 第58-60页 |
§2.4 小结 | 第60-62页 |
第三章 酵母eIF5-CTD的晶体学研究 | 第62-82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62-66页 |
§3.1.1 酵母eIF5-CTD重组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 第62页 |
§3.1.2 晶体生长 | 第62-63页 |
§3.1.3 重原子衍生物的制备 | 第63-64页 |
§3.1.4 衍射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 第64页 |
§3.1.5 晶体结构解析 | 第64-65页 |
§3.1.6 晶体结构分析 | 第65-66页 |
§3.2 实验结果 | 第66-77页 |
§3.2.1 筛选合适的重原子衍生物 | 第66页 |
§3.2.2 衍射数据收集与处理结果 | 第66-69页 |
§3.2.3 结构解析结果 | 第69-70页 |
§3.2.4 酵母eIF5-CTD的晶体结构概况 | 第70-72页 |
§3.2.5 与eIF2B_∈和eIF4GI的C端结构域进行结构比较 | 第72-74页 |
§3.2.6 酵母eIF5-CTD的蛋白表面性质 | 第74-76页 |
§3.2.7 寡聚体状态分析结果 | 第76-77页 |
§3.3 分析与讨论 | 第77-80页 |
§3.3.1 含有AA box的eIF5-CTD是非典型的HEAT结构域 | 第77页 |
§3.3.2 eIF5-CTD与其结合蛋白的作用表面分析 | 第77-79页 |
§3.3.3 酵母eIF5-CTD三聚体——"真实的谎言"? | 第79-80页 |
§3.4 小结 | 第80-82页 |
第四章 酵母eIF3的初步电镜研究 | 第82-91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82-87页 |
§4.1.1 酵母细胞培养与eIF3的表达 | 第82-83页 |
§4.1.2 酵母eIF3的纯化 | 第83-86页 |
§4.1.3 电镜样品的制备 | 第86页 |
§4.1.4 酵母eIF3的电镜观察 | 第86-87页 |
§4.2 实验结果 | 第87-88页 |
§4.2.1 酵母eIF3的表达和纯化结果 | 第87页 |
§4.2.2 酵母eIF3负染样品的电镜观察结果 | 第87-88页 |
§4.3 分析与讨论 | 第88-90页 |
§4.3.1 酵母eIF3的表达和纯化条件的优化 | 第88-89页 |
§4.3.2 电镜观察结果的分析 | 第89-90页 |
§4.4 小结 | 第90-91页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第91-93页 |
§5.1 结论 | 第91-92页 |
§5.2 展望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6页 |
附录A.图表索引 | 第106-108页 |
附录B.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08-110页 |
发表论文 | 第110-112页 |
参加的学术会议 | 第112-11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其他工作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