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插图及附表清单 | 第11-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3页 |
·根际微生物与植物关系 | 第13-21页 |
·根际微生物与植物关系研究进展 | 第13-18页 |
·植物根际微生物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玉米根际研究现状、意义及内容 | 第21-23页 |
第2章 不同栽培方式下玉米根际微生物组成 | 第23-47页 |
·引言 | 第23-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4页 |
·研究地选择 | 第24页 |
·栽培方式设计 | 第24页 |
·土样采集 | 第24页 |
·土壤微生物类群测定 | 第24页 |
·数据分析 | 第24-25页 |
·结果分析 | 第25-44页 |
·玉米单作下根际三大类微生物类群 | 第25-27页 |
·玉米单作下根际生理功能群 | 第27-28页 |
·混作下玉米根际三大微生物类群 | 第28-31页 |
·混作下玉米根际主要氮素生理群 | 第31-33页 |
·间作下玉米根际三大类微生物 | 第33-37页 |
·间作下玉米根际生理功能群 | 第37-38页 |
·覆盖地膜下玉米根际三大类微生物 | 第38-41页 |
·覆盖地膜下玉米根际生理功能群 | 第41-43页 |
·不同栽培方式下三大类微生物比例 | 第43-44页 |
·讨论 | 第44-45页 |
·结论 | 第45-47页 |
第3章 玉米和大豆根浸提液对玉米根际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 第47-55页 |
·引言 | 第47页 |
·研究方法 | 第47-48页 |
·土样采集 | 第47页 |
·根浸提液制备 | 第47-48页 |
·土壤处理及微生物类群测定 | 第48页 |
·数据处理 | 第48页 |
·结果分析 | 第48-52页 |
·三种根浸提液对玉米根区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第48-50页 |
·16种土样系统聚类分析 | 第50-51页 |
·16种土样微生物组成的主成分分析(PCA) | 第51-52页 |
·讨论与结论 | 第52-55页 |
第4章 不同栽培方式下玉米根区土壤酶状况 | 第55-69页 |
·引言 | 第55页 |
·研究方法 | 第55-57页 |
·土样采集 | 第55-56页 |
·酶活力测定方法 | 第56页 |
·酶活力单位 | 第56页 |
·数据处理 | 第56页 |
·酶活力标准曲线 | 第56-57页 |
·结果分析 | 第57-66页 |
·蔗糖酶 | 第57-59页 |
·纤维素分解酶 | 第59-60页 |
·碱性磷酸酶 | 第60-62页 |
·尿酶 | 第62-64页 |
·过氧化氢酶 | 第64-66页 |
·讨论 | 第66-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第5章 不同栽培方式下玉米根区土壤微生物量碳状况 | 第69-75页 |
·引言 | 第69页 |
·研究方法 | 第69-71页 |
·研究地选择 | 第69页 |
·栽培方式设计 | 第69-70页 |
·土样采集 | 第70页 |
·土壤MBC测定 | 第70-71页 |
·数据处理 | 第7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1-73页 |
·玉米单作下根区微生物量碳含量 | 第72页 |
·玉米大豆混作下根区微生物量碳含量 | 第72页 |
·玉米大豆间作下根区微生物量碳含量 | 第72-73页 |
·覆盖地膜下根区微生物量碳含量 | 第73页 |
·讨论 | 第73-74页 |
·结论 | 第74-75页 |
第6章 主要结论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7页 |
致谢 | 第87-8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