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第一节 本文的时空框架及概念界定 | 第9-10页 |
第二节 早期铜器及相关冶炼遗物的发现与研究简史 | 第10-15页 |
第三节 本文的思路和研究目的 | 第15-18页 |
第二章 新疆中西部区早期铜器发展特点 | 第18-27页 |
第一节 新疆中西部地区早期铜器的发现 | 第18-24页 |
一、克尔木齐早期遗存 | 第18-19页 |
二、小河文化 | 第19-21页 |
三、安德罗诺沃文化类遗存 | 第21-22页 |
四、阿克塔拉类遗存 | 第22-23页 |
五、新塔拉类遗存 | 第23页 |
六、尼雅北部类型 | 第23-24页 |
第二节 新疆中西部地区早期铜器的发展过程 | 第24-27页 |
第三章 东天山与河西走廊区早期铜器发展特点 | 第27-38页 |
第一节 东天山与河西走廊区早期铜器的发现 | 第27-33页 |
一、东天山地区早期铜器的发现 | 第27-28页 |
二、河西走廊地区早期铜器的发现 | 第28-33页 |
第二节 东天山与河西走廊区早期铜器的形制特征 | 第33-35页 |
第三节 东天山与河西走廊区早期铜器的发展过程 | 第35-38页 |
第四章 河湟地区早期铜器发展特点 | 第38-50页 |
第一节 河湟地区早期铜器的发现 | 第38-45页 |
一、马家窑文化铜器 | 第38-39页 |
二、齐家文化铜器 | 第39-45页 |
第二节 河湟地区早期铜器的形制特征 | 第45-47页 |
第三节 河湟地区早期冶铜业的发展 | 第47-50页 |
第五章 北方地区早期铜器发展特点 | 第50-60页 |
第一节 北方地区早期铜器的发现 | 第50-55页 |
一、龙山文化时期的早期铜器 | 第50页 |
二、夏家店下层文化铜器 | 第50-54页 |
三、朱开沟文化铜器 | 第54-55页 |
第二节 北方地区早期铜器的形制特征 | 第55-58页 |
第三节 北方地区早期铜器的发展过程 | 第58-60页 |
第六章 中原海岱地区早期铜器发展特点 | 第60-74页 |
第一节 中原海岱地区铜器的发现 | 第60-69页 |
一、仰韶时代中原海岱地区铜器 | 第60页 |
二、龙山时代晚期(公元前2100-公元前1800年) | 第60-62页 |
三、二里头文化时期 | 第62-69页 |
第二节 中原海岱地区早期铜器的形制特征 | 第69-71页 |
第三节 中原海岱地区早期冶铜业的发展 | 第71-74页 |
第七章 欧亚草原相关考古学文化 | 第74-88页 |
第一节 阿凡纳谢沃文化 | 第74-77页 |
一、阿凡那谢沃文化 | 第74-76页 |
二、阿凡纳谢沃文化与境内发现铜器的关系 | 第76-77页 |
第二节 赛伊玛—图尔宾诺现象 | 第77-82页 |
一、赛伊玛—图尔宾诺现象 | 第77-81页 |
二、赛伊玛—图尔宾诺与境内发现铜器的关系 | 第81-82页 |
第三节 奥库涅夫文化 | 第82-84页 |
一、奥库涅夫文化 | 第82-83页 |
二、奥库涅夫文化与境内发现铜器的关系 | 第83-84页 |
第四节 安德罗诺沃文化 | 第84-87页 |
一、安德罗诺沃文化 | 第84-86页 |
二、安德罗诺沃文化与境内发现铜器的关系 | 第86-87页 |
小结 | 第87-88页 |
第八章 典型铜器源流分析 | 第88-98页 |
第一节 工具 | 第88-92页 |
第二节 装饰品 | 第92-93页 |
第三节 武器 | 第93-95页 |
第四节 容器 | 第95-96页 |
第五节 其他 | 第96-98页 |
第九章 各区域间早期冶铜技术的交流与传播 | 第98-104页 |
第一节 河西走廊及其以西地区的区域特征 | 第98-100页 |
第二节 河湟—长城沿线地区的区域特征 | 第100-101页 |
第三节 中原海岱地区的区域特征 | 第101-102页 |
第四节 早期铜器区域间的交流与传播 | 第102-104页 |
第十章 中国铜器起源与发展特点 | 第104-110页 |
第一节 中国早期铜器的发展特点 | 第104-106页 |
一、夏代以前早期铜器的发展特点 | 第104-105页 |
二、夏代铜器的发展特点 | 第105-106页 |
第二节 中国铜器起源探讨 | 第106-110页 |
一、中国铜器起源分析 | 第106-108页 |
二、中国铜器发展特点成因探讨 | 第108-110页 |
结语 | 第110-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22页 |
附录 | 第122-146页 |
致谢 | 第146-1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