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1章 研究综述 | 第11-22页 |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研究概述 | 第11-16页 |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定义 | 第11页 |
·反社会人格障碍特征与诊断标准 | 第11-13页 |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病因学研究 | 第13-15页 |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治疗方法 | 第15-16页 |
·情绪体验、情绪调节的研究概述 | 第16-21页 |
·情绪体验与人格的关系 | 第16-18页 |
·情绪动力系统与人格的关系 | 第18-19页 |
·情绪效价 | 第19-20页 |
·情绪调节 | 第20-21页 |
·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21-22页 |
第2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目的 | 第22-26页 |
·问题提出 | 第22-23页 |
·研究目的 | 第23-24页 |
·研究假设 | 第24-25页 |
·研究意义 | 第25-26页 |
·理论意义 | 第25页 |
·实践意义 | 第25-26页 |
第3章 ASPD个体认知情绪调节的调查研究 | 第26-35页 |
·研究对象 | 第26页 |
·研究工具 | 第26-27页 |
·问卷调查法 | 第26-27页 |
·访谈法 | 第27页 |
·研究方法 | 第27页 |
·研究结果 | 第27-30页 |
·劳教人员中ASPD检出率 | 第27-28页 |
·劳教人员的认知情绪调节各因子得分 | 第28页 |
·ASPD组与对照组在认知情绪调节因子的差异 | 第28-29页 |
·不同性别ASPD个体的认知情绪调节因子的比较 | 第29-30页 |
·讨论 | 第30-35页 |
·ASPD在劳教人员中的高检出率原因分析 | 第30-31页 |
·ASPD检出率的性别差异分析 | 第31-32页 |
·劳教人员具有高负性认知情绪调节特征 | 第32-33页 |
·ASPD组与对照组的认知情绪调节特征比较分析 | 第33页 |
·不同性别ASPD个体认知情绪调节特征分析 | 第33-35页 |
第4章 ASPD个体情绪体验特征的实验研究 | 第35-50页 |
·研究一:ASPD对情绪效价反应影响的实验研究 | 第35-41页 |
·研究被试 | 第35页 |
·研究工具 | 第35-36页 |
·实验程序 | 第36-37页 |
·实验结果 | 第37-39页 |
·讨论 | 第39-41页 |
·研究二 不同情绪启动条件下ASPD对情绪效价判断的影响 | 第41-50页 |
·研究被试 | 第41页 |
·研究工具 | 第41-42页 |
·实验程序 | 第42-43页 |
·实验结果 | 第43-47页 |
·讨论 | 第47-50页 |
第5章 结论 | 第50-56页 |
·综合讨论 | 第50-52页 |
·ASPD个体的认知情绪调节具有消极性 | 第50-51页 |
·ASPD个体对情绪图片的反应具有负性偏向性 | 第51页 |
·ASPD个体在诱发情绪条件下对情绪图片判断的持续负性偏向性 | 第51-52页 |
·ASPD个体存在负性情绪认知图式 | 第52页 |
·总结 | 第52-53页 |
·建议 | 第53-54页 |
·本研究创新或启示之处 | 第54页 |
·理论的发展 | 第54页 |
·方法创新 | 第54页 |
·研究不足与今后展望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3页 |
附录 | 第63-67页 |
附录1:人格诊断问卷PDQ4+(部分题目) | 第63-64页 |
附录2: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 | 第64-66页 |
附录3:SAM情绪量表(部分) | 第66-67页 |
致谢词 | 第67-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8页 |